|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沈周(1427-1509)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北京 北京时间
2022年09月12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引首:35×105 cm.约3.3平尺;画芯:34×136 cm.约4.2平尺; 书法:35×897 cm.约28.3平尺;题跋:35×100 cm.约3.1平尺
材质:纸本设色
形制:手卷
拍品详情:【款识】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老人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青春白发因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中秋赏月,与浦汝正诸君同赋。汝正出纸索画小景,并书于纸尾,长洲白石翁沈周书于有竹庄之平安亭。 【钤印】水云居(白文)、白石翁(白文) 【鉴藏印】太原温云心氏鉴藏(朱文)、退谷旧庐(朱文)、孙承泽印(白文)、孙承泽印(朱文)、云心珍赏(白文)、震佑观(朱文)【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856页,孙承泽第15、16方印】 【题签】1.石田先生中秋赏月图并书长歌诗画真迹逸品。光绪癸□七月重装题记,红叶盦鉴藏。 2.沈启南先生真迹,山舟。 【题跋】1.石田先生中秋赏月之作,画如李唐,诗如白香山,字如黄涪翁,可称三绝。先生每历佳境辄作一图,如余所见东园看花图,山居煮雪图,竹堂寺看梅图,冬游虎丘图,皆写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比杜少陵自成都入秦诸诗。故内散出名画,唐宋以千馀计,元四家绝少,明画惟见此卷。己酉中秋前一日阅于砚山斋桂花傍。钤印:长宜子孙(白文)、孙承泽印(朱文) 2.石翁画迹鲁公字,朴茂况代古拙致。鲁公字己鲁灵光,真石翁画亦非易。我将七十观翁迹,十有七八皆作伪,偶得片楮笔意真,坐卧其下豁心智。退翁得此喜欲狂,对平安亭醉手觞。明宫佚件多唐宋,惟石翁迹只此良。通体笔法如铁铸,绕指柔处益苍苍。三绝并誉诗书画,三绝评定李白黄。上溯唐宋称嫡派,退翁法眼精且详。亟拟倾橐置座右,萧斋添一娱老方。欣闻已入传人手,赵璧不必秦人藏。幸得再至索题句,数十舒卷纪竹庄。累代历劫知多少,神灵呵护长此忙。庚寅清和月下浣,东越补厂中六十有九。钤印:补萝盦(朱文)、允中长乐(朱文)、张致和六十以后之作(白文) 3.石田先生为浦汝正画有竹庄赏月图,诗书画可称三绝。孙退谷跋谓明末故内散出名画,唐宋以千馀计,元四家绝少,明画惟见此卷,尤为推崇备至。庚寅暮春得于厂肆,适为张致和先生所闻,倩厂友贾君济川借阅,并题七言长古一首,与石田原作后先辉映,为吾斋平添一段嘉话,今忽忽十二年矣!致和先生墓有宿草,补萝庵所藏法书名画亦已零落殆尽。重展斯图,正与石田先生具有同感。壬寅立冬惠孝同。钤印:雪渔(朱文)、孝同长寿(白文) 【引首】有竹庄中秋赏月,贞伯。 【出版】1.《中国传世书画》(山水卷)第4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顶级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沈周》四川美术出版社。 3.《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209-210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4.《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研究论述,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 【著录】1.孙承泽编《庚子销夏记》卷三; 2.福开森编《历代著录画目》第1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77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石田老人诗选》卷一收入中秋赏月图长诗; 5.《朵云》1991年第1期第103页,《沈周年谱》; 6.《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第26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7.《中国传世书画》(山水卷)第4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中国名画家全集——沈周》第23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说明】孙承泽、温云心、惠孝同递藏。 【作者简介】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人。虽经荐举,隐居不出。擅画山水、花鸟,画名甚大,自成风格,形成“吴门派”,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诗宗白居易、陆游、苏轼。有《石田集》。 【跋者简介】1.李应桢(1431-1493),初名依,字应祯,更字桢伯,后以字行,改字贞伯,号范庵。与沈周为同乡,均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会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南兵部郎中,弘治中官至太仆少卿。李应桢博学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隶,亦清润端方,如其为人。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学为明朝第一。 2.张允中(1881-1960?)浙江山阴(绍兴)人,名致和,号补萝庵主。善贾饶资财,过手多巨迹。民国年间北京著名收藏家,精擅文物鉴定和修复,与当年琉璃厂的古董商人关系甚密,北平市政府秘书长。 【藏家简介】1.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先投降李自成大顺政权,清顺治元年(1644)又投降清朝,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 2.温云心,(温启封)清末人,太原人,有《玉镜台词》一卷行世。其子温忠瀚,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官湖南学政使,撰有《两汉石续》六卷。外签“光绪癸未(1883)年七月重装题记”即温云心之子温忠瀚的手笔。“红叶盦”为温忠瀚的斋室名。上海图书馆藏有《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线装本。有温忠瀚题记,并有“红叶盦主”一印。 3.惠孝同(1902-1979)满族,北京市人。原名惠均,字孝同,号柘湖,别号松溪、晴庐。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拜金城为师,专攻山水。1925年升为研究会研究员。1927年与金荫湖、胡佩衡等共组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历任画会干事、评议、教员、副会长,湖社画会天津传习社社长、天津分会会长。曾任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历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委,北京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新国画研究会常委、研究组副主任,国子监国画补习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文/徐书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此说最早似见诸清?王鉴《染香庵跋画》一书中提到的:“成、弘间,吴中翰墨甲天下。推为名者,惟文、沈仇、唐诸公,为揜前绝后”。“吴门”为中国古代泛指苏州市及其附近地域的名称。以“吴门四家”为首的画家群体或泛称“吴门画派”。沈周,不仅为“吴门四家”中最年长者,或亦可视为该画派的开创人。 沈周(1427-1508),字启南,晚号石田、石田翁,江苏长洲(今苏州)相城镇人。父祖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沈周的祖父沈澄,与元末一些著名画家交往甚笃。其父沈恒,字恒吉,为明初著名文人画家杜琼入室弟子,故其画风直承宋元“南宗”文人山水。沈恒和他的兄长在相城“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见《明史?沈周列传》)。本文所介绍的画卷标名为《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 沈周不仅继承了他的父辈隐居不仕的家风,诗文书画之艺亦为家学渊源。他早年也曾跟杜琼学画。杜琼的画法基本上完全传承了元人,因此沈周早年的画风也未能脱出宋元文人山水画的窠臼;四十岁之后才逐步显现出他个人的独特风格——早岁较细谨,晚年则粗犷。五十八岁时始号“白石翁”,此时才开始在画上钤“白石翁”之印。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即钤有此印,可证问他的晚年杰作无疑。 明代初年,山水画的画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忠实继承了宋元时代的“南宗”文人画传统,著名人物如杜琼、王绂、徐贲、谢缙、姚绶等,但缺乏鲜明的时代特点;另一类为“复古”派,即把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珪的所谓“院体”即宫廷绘画重新恢复,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等人。这两种不同画风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皴法”的不同,前者为肇自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的所谓“披麻皴”;后者则继承了马、夏等人的所谓“斧劈皴”。两者在明初画坛上形成了势均力敌的态势,直到沈周等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崛起而改观。沈周的画,基本上属于“南宗”文人画的“披麻皴”系统,特别是他的早年作品,优雅平淡;但到中年以后逐步改变,用笔变为粗拙,这似乎受到“浙派”的戴进等人的影响。尽管如此,沈周的画法本质上仍为“南宗”文人画的“披麻皴”系统,只不过他的用笔较为粗犷,线条较为短促滞重一些。这种情况,不妨可视为他对宋元文人画传统的一种较明显的“推陈出新”,遂具有了突出的时代面貌。从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来看,应视为沈周的山水画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自元初赵孟俯明确提出“书画同本”(“书画本来同”)之说,以书法笔法入画的艺术实践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成为画家们一种十分有意识的行为。李贞伯的《书道之艺》中曾指出:“沈石田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乃仿黄山谷,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沈周晚年的书体完全是黄庭坚的粗犷特点,由此改变了他早年画风的细谨特点。 在本画卷中,“书”与“画”并列而相得益彰;而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书写了自己所作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文人的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抒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历来流传有绪,见诸著录颇多,如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福开森编:《历代著录画目》,等等。其中的诗篇亦曾收入《石田老人诗选》(卷一)。这幅作品又曾为现代北京著名画家惠孝同先生收藏并题有长跋,诚为一件不可多得之佳作。 录文: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老人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青春白发因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中秋赏月,与浦汝正诸君同赋。汝正出纸索画小景,并书于纸尾,长洲白石翁沈周出于有竹庄之平安亭。 引首:有竹庄中秋赏月,贞伯。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明代沈周最文人化的生活的缩影 文/刘金库(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沈周论诗,在吴门主盟三十余年;论画,开创“吴门画派”;论生活,是富四代,一生衣食无忧,悠哉游哉;论文人生活,后世的文人无法企及,论人品,众口皆赞。一生沉浸理学、参悟文人画学思想;论传世作品,即兴随性的创作方式,乘兴而来,得兴而归。沈周的传世名作《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就是明证。现为君条析理陈如后。 沈周(1427-1509)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一旦人们说是羡慕明清二代的文人生活,那么,文人学者们都会说最文人模式的明代生活就是沈周,清代则是查士标,这二人有着优渥的生活、高洁的操守、恬静的书画人生,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元代的吴镇、倪瓒、黄公望等诸多大文豪画家都望尘莫及、无法比拟。 苏、黄的连续被贬流放,黄公望、王蒙的出世入世的辛酸,吴镇、倪瓒的小文人情节,在沈周那里,都没有一丝的感觉,然而,富四代的沈周,有的是活出天真文人的真实天地,一生不仕,没有官场勾心斗角的烦恼,更没有被流放的辛楚。于是乎,在沈周那里,更多的是学习的愉悦和书画世界里的纷纷扰扰,苦尽甜来的文人味道。 在沈周一生八十三年里,有近七十年的书画生涯,艺海无涯的苦心经营,在文坛上,苦心追求“宗唐习杜(甫)”诗风,而止于“卒老于宋”的诗文,传世近千首诗词。成为明吴中诗学的开启者和重要代表,其诗不逊于李白、杜甫,其词亚逊于苏轼、黄庭坚。自然平白、主理明言的诗风不雕不琢,拔俗绝尘。 其实,沈周本人的诙谐人生,正如他在《生日漫言》诗中所言:幼时慕八十,妄念笑荒唐。八十思幼时,过事惊渺茫。事过三万日,人如傀儡忙。忙忙到衰老,傀儡是末场。谬以百年算,畸日苦不长。虽有六千日,长短未可量。使长莫如前,使短亦不妨。固非罹夭阂,白发映黄肠。生顺与没宁,大观理之常。今日喜饮酒,乐极发悲伤。盗蹠不在寿,颜渊千载光。寿亦何足重,所耻无流芳。耻贫无润身,不耻食糟糠。耻贱无克家,诗书在犹亡。腐草举末焰,螺田怀馀香。含灵参天地,息存还自强。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人们追忆思慕明代最好的文人生活模式,在今天,最好的途径就是欣赏沈周的传世名作,赏诗、赏书、赏画,千年的文字、书画都会说话。沈周在一首词里似乎已经预言道后世文人们对他的欣赏:君不来,来何时?三年一书札,万里独相思。瑶芳满把凭谁寄,明月伤情只自知。(见沈周《三五七言》) 一、《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的诗书画三绝 沈周的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设色纸本,画芯纵34厘米,横136厘米,题跋纵34厘米,横1120厘米。可谓是高头大卷,皇宏巨制,然而,最重要的是此卷的“三绝”,即诗绝、书绝、画绝。 (一)诗绝:你品,你细品! 本卷上有沈周本人的题识: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老人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青春白发因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中秋赏月,与浦汝正诸君同赋。汝正出纸索画小景,并书于纸尾,长洲白石翁沈周书于有竹庄之平安亭。 细读细品这段题跋,此处的诗绝体现在:一是浪漫主义诗派李白的风格犹在,诗风直追李白,李白写诗的遗风犹存。对比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风格而言,二者可能的区别只是:一个五言,一个七言的差别而已;二是浪漫主义诗风对人性、人生的关怀:再对比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沈周的这段题跋无论是在诗词风格上、还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都有李白在世的感觉,这也是沈周苦苦追求的诗风,也是他内心铭刻的人生内涵:慨叹人生苦短,及时把酒言欢: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你细读,再细品,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的悲叹悯世的诗风,二相结合,沈周不愧是高人一筹,独居文坛三十年,是有这个实力的,即使李白、杜甫在世,也不能小觑。 其实,沈周写月亮的诗文还有数首,亦堪称绝: 如沈周《栀子花诗》: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再如沈周《将进酒》: 君不见人生百年驹过隙,何况人生不满百。又不见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烂醉君何辞。天公那得私人物,头上不可扫白发。知章眼落井底花,太白手捉江中月。金莲画炬飞碧烟,赵女起舞踏四筵。主人劝客连夜饮,似恐明朝非少年。新丰酒槽滴红露,十千一斗亦有数。 再比如,如果对比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沈周能以杜甫的诗风进行创作,代表作是《石节妇》:吕家有小姑,许嫁石家郎。石家罹法网,合族无留行。里豪复求婚,趁此事更张。慇勤媒氏蜜为口,不知小姑铁作肠。誓云生死石家妇,有脚不踏他人堂。皇天后土悯节义,石郎不久仍还乡。流苏袅袅开洞房,春风吹入双鸳鸯。百年伉俪只三月,明镜忽破无完光。拔我黄金钗,脱我明珠珰。东市买棺敛,西山买高冈。土中先凿合欢穴,怨骨待共他年藏。此身已死心未亡,身上不著新衣裳。有身苦无儿女托,养老来依诸弟傍。只今含笑入地下,七十八年双鬓苍。君不见松枯尚有节,兰槁还留香。节妇之名不可泯,当与万世扶纲常。 因此,可以断言:沈周的诗风,能融合李白和杜甫加在一起的风格,可谓诗绝。 (二)书绝:你看,你细看! 沈周的书法,在苏轼、米芾之外,最得黄山谷魂魄,结体颀长紧实,笔划线条奇崛而自然,朴拙而不做作,得厚重蕴藉的境界。在本卷画后的沈周跋文是写的《中秋赏月与浦如正诸君同赋》七律诗,并记载于《石田老人诗选》,此诗为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近体诗范畴。此外,迎面而来的并值得关注的是:沈周的书法也是一绝。 沈周的书法起步于家传,初以学赵孟頫、苏轼体为主,泛学赵、钟(繇)、王(羲之)、二沈(度、粲);四十岁左右起,涉列“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诸家,而对黄庭坚的书法用力最勤;至晚年更倾心学黄庭坚,喜用狼毫挥书。 本卷后的沈周本人跋文一看便为黄庭坚书风,其用笔瘦硬苍劲,笔笔中锋,沉厚雄强,线条锋利铦锐。结体跌宕开阖,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枪大戟”式的黄庭坚书风,险峻跌宕,遒劲奇崛此间,章法起伏顿错,行气贯通。在诗的内容更是抒发沈周晚年中秋之夜,对月当歌的感时伤怀之情。“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本卷沈周将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体现了元代的文人画传统对于沈周的影响。通过其以书法入画,又借书法传达画外之意的表现形式,足以见得诗文对于绘画作品的独有意义。 通过对沈周绘画作品中跋文题诗等的研究,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对于沈周绘画作品的一种有益以及对其绘画思想的深入解读,并为我们队其所处时代及文化思潮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在理解了长跋文意与时代思想之后,使后人在品读画作本身时有了更近一层的解读,仿佛穿越时空,共聚月下,更能领略“那时”、“那景”、“那情”,也如“管中窥豹”般得以对江南园景之中的“隐逸”文化领略一二。 (三)画绝,你赏,你细赏! 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从再现对景写生、真实生活画卷的意义上来看,沈周的画也是明代一绝,前无古人,后少有继者。一生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的沈周,作为吴门画派之先驱,终身未曾参与科举,选择一生不仕,隐居山庄,以诗书画自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有竹庄”里,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西庄。 在图中描绘出沈周于其居所“有竹庄”内平安亭与友人饮酒赏月时的情景。本画卷描绘的是沈周在自家的“有竹庄”内平安亭,与友人浦汝正,在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平安亭中,知己二人举杯对饮,皓月当空,小径蜿蜒,两山对峙间有飞瀑,画面上所建楼阁即是有竹庄所在。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或许受到了苏州沧浪亭廊柱上对联的启迪,沈周对种竹庄园十分偏爱,或许是祖上爱竹的缘故,甚至二者兼而有之。在自己的有竹庄赏月,正如沈周在《题天池亭月图》诗中曾说:“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他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有“亭馆花竹之胜,水云烟月之娱”之誉的有竹庄,原名称西庄。苏州沈家的西庄,自沈周的祖父沈澄开始修建,经过三代人共同营建,逐渐打造出一个吴地文人雅集的交际新场所。据记载,当时的应邀而来的都是其郡吴门的“庞生硕儒”,当时的文人官僚经常在这里“觞酒赋诗,嘲风咏月”,风雅集会。据《吴都文萃续集-西庄雅趣图记》中记载,沈澄所主办的西庄雅集为当时江南最重要的雅集,同时也是后来“吴门画派”的孵化之地。 沈周的祖父沈澄,据《清河书画舫?刘完庵集》记载,沈澄(1376-1463年)字孟渊,后以字行,晚号亲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永乐初以人才见徵,引疾归卧江南,以诗名。工画。卒年八十八。其父良琛,号兰坡。精鉴赏书、画,游心艺苑,与王蒙(1309-1385年)友善。 到了沈澄时,沈家就已经住在西庄,他活了八十八岁,可谓是长寿。沈澄曾有机会出仕,不知是什么原因,他没有接受。相反,他在西庄家中每天宾客不断,时人把他比作元末玉山草堂的顾阿瑛。因朱元璋对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地方政权(1356-1367年)非常不满,曾流放了数以千计的苏州人,包括高启、徐贲等人在内的上百名文士遇害,玉山草堂的顾阿瑛也在流放之列,再也没有回到苏州,因此,后来的西庄在实际上已经取代了玉山草堂,成为苏州文人雅集的第一场所。 关于沈澄,另据《寒松阁谈艺琐录》的记载,两者有出入,沈澄,字白华,号乙秋,仁和(今杭州)人,本诸生,后结茅超山,善山水,绝似石涛。苍莽之气,溢于楮墨。很多画史中记载说沈澄与元代王蒙交往友善,与事实有误。 其实在历史上,是沈澄的父亲沈良琛(号兰坡)与元末明初的王蒙(在明代生活了18年,后被胡惟庸案冤死)十分友善,而不是沈澄与王蒙相互友善。因为沈兰坡是来自杭州的而后定居苏州,故沈澄是苏州人。可以明确的是西庄,后来的有竹庄的经营修缮是从沈澄开始的。 沈周的曾祖沈良琛(兰坡)应当是从杭州迁居到苏州的,是他开始经营沈氏家族的产业,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有钱人,而且有一定的文化,能够与王蒙(约1301-1385)相互交往,说明是有相当钱财的文化人。在沈兰坡这一代,沈家不仅拥有大片的田地和粮食收成给他带来的财富,而且他还广交朋友,并努力让自己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 沈周曾祖父沈兰坡和王蒙的亲密关系,是沈周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曾反复提及此事。在《沈周集》记载,沈兰坡与王蒙有很好的关系,王蒙还曾专门给沈兰坡画过画,可惜这幅画没有传世下来。在沈周时,他专门收藏过这幅画,还曾求乡贤程克勤为这幅画题字。沈周的朋友吴宽也曾见过这幅画,并有诗专述此事:“黄鹤山人樵古松,踏月夜访兰坡翁。浴鹅溪边放杯酒,尺素顿发青芙蓉。”(《沈周集》,上册,第249页。) 西庄作为沈氏祖产庄园,其建造遵循了古人营造园林山庄的自然之道,并保留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将地域所特有的自然气质与沈氏家族所传承的审美习惯融会贯通,将自然之态与人文审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可观、可游、可居”的西庄,这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记载的: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想,西庄也严格依据这个目标而修建的园林。 那么,西庄在何时被命名为有竹庄的呢?根据《明史?沈周列传》所记载是沈恒和他的兄长在相城,“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此时已经不再称西庄,而是称有竹居了。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所描绘的“有竹庄”有竹庄就是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西庄里。沈恒是沈周的父亲,这说明在其父的时候,西庄就已经改称有竹居。同样内容在《明史沈周传》《吴中往哲记》《续吴中先贤赞》《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丹青志》《式古堂书画汇考》《珊瑚网》等都有记载。可惜的是,在这些记载中都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沈贞、沈恒兄弟都记载成了沈遇之子。 沈贞、沈恒兄弟的父亲是沈澄,不是沈遇。画史记载有误,且以讹传讹至今。 沈遇(1377-1458后)是当时苏州的一位老画家,字公济,号臞樵,也是相城(今天苏州的一个区,水乡)人。他早年曾经在宫廷中当差画画,并得到当时太子的欣赏。不久,太子有变,他以病为由返乡后,成为以沈澄为首的文人圈子里一个重要成员。今天尚能见到沈遇在82岁(1458年)时所画的《南山瑞雪图》一件孤画,风格全然偏向于高耸的北宋山水风格,但画面的繁茂缛程度丝毫不亚于王蒙。 另一条佐证的证据是在《无声诗史》卷一“沈遇”条,记载了沈恒吉曾师从沈遇学画。沈周临沈遇《雪图》上的跋语中云:“臞樵沈公,以善画人物山水名于宣德、正统间。尝征至京师,比还,声称益藉,学者颇众。先君(已故的父亲)同斋处士(指父亲沈恒吉)实尝师之,但先君笔法稍加细润,当时评二家之笔,谓臞樵有岩穴之气,先君得富贵之习,虽各自名家,而实出一钵也。稍至不肖聪明不逮,学识又疏,既稍变其法,遂失师承,深自痛恨。家世所藏《雪图》,乃先生得意之作,暇日弄笔有竹庄,偶得匹纸,遂乘兴临一过,极知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予第少常给事左右,颇知公用笔之意,故亦不敢自让,恨先君不及见之耳……” 与本卷画作有关的下面这段记载,说沈遇应沈澄之约而作《西庄雅集图》,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沈遇画的《西庄雅集图》,与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恒是沈周的父亲,沈恒吉(1409-1477),一作名恒,字同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遇之子(错讹),沈贞吉之弟。山水师杜琼,其虚和潇洒,不在宋、元诸贤之下。 沈周伯父沈贞(1400-1482年后),字贞吉、南齐,号南斋、陶然道人等,晚号陶庵,江苏苏州人。工唐律及古文辞。善绘事,山水师法董源、杜琼,并吸收了黄公望的风范。成化十八年(1482年)年八十三,尚为沈周题秋林曳杖图。卒年不详。作品有《竹炉山房图轴》《秋林观瀑图轴》传世。沈贞是沈周绘画的早期启蒙老师。 作为明季吴门四大家之首的沈周,其绘画是有家学渊源的,他是先受教于其伯父沈贞,后才求学于杜琼门下,应该说沈贞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沈贞、沈恒兄弟都是明初文人画家杜琼入室的弟子,所以在画风上所承续的是宋元的文人山水。沈周在其家学的影响下,拒绝出仕,隐居于有竹居。明成化前后,远宗两宋的浙派与吴门画派依然并存,随着吴门画派的逐渐发展,吴门画派最终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而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的画坛巨擘的主因。 明沈贞《竹炉山房图》立轴 纸本设色115.5×35cm 辽宁博物院藏 如果将本卷与沈贞《竹炉山房图》进行对比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沈周的绘画渊源,沈贞的笔法过于学习元代画作中的纤细柔弱,而沈周笔法则刚硬任性。 沈贞的《竹炉山房图》立轴作于成化七年(1471年),上有沈贞本人的题识:“成化辛卯(1471)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沈贞的《竹炉山房图》是纵向构图,画的是普照大师的竹炉山房,画面上竹林掩映下的斋舍,曲涧相通,近处水榭客厅,溪流潺潺,斋舍内二人茶叙,促膝长谈。从人物主题来看,与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的主题人物相似,从中也可以看出沈周承袭自家的风格者居多,仅仅是在主题内容上有所区别。沈周在本卷的构图、营造气氛等方面,与其伯父沈贞的《竹炉山房图》都是何其相似。 沈周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中,也同样刻意地描绘了他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的平安亭内,品茗观月、饮酒赋诗的画面。画面中心一座茅亭,四周茂林修竹,点出“有竹”的意境。亭中两人相对而坐,皓月当空,把盏言欢。一只仙鹤立于石桥之上,显示出环境的清雅。随画面而行,小径蜿蜒,引导观者的视线走向,可看见不远处山峦之上藏有亭台楼阁,两山对峙中又有飞瀑倾泻而下。在描绘了生活交友的实景之余也展现出江南园景独特的艺术气象。而沈周创作的有关有竹庄图的作品不止于此,在友人的雅聚之中,他还常用西庄图来赠送好友,是其重要的创作题材。 沈周居住的住所之所以称为有竹庄,因为爱竹,他还撰写过一篇徵募竹子的美文。沈周的朋友史鉴曾有诗赞叹: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 二、有竹庄的真实历史的见证 吴门(苏州)的西庄(后来称有竹庄),无论从文化意义上,还是私家园林的角度来讲,有竹庄的文化意义同宋代的王诜的西园、元代顾阿瑛的玉山草堂、明代的西庄,其实就是文人雅集的一个代名词。宋代驸马王诜的西园雅集,后世对其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而元代的玉山草堂、明代的有竹庄却没有争议。 元末明初享誉诗台的著名诗人顾阿瑛的宅第玉山草堂(即玉山佳处),是昆山历史上最显赫的私家园林。《信义志》中记载:“玉山草堂者,顾仲瑛读书弦诵之所,以茅茨杂瓦为之,栉比数百楹。”在玉山草堂内所建可诗斋、读书舍、书画舫、秋华亭等建筑,都是文坛雅士聚会、饮酒、赋诗之地。据顾阿瑛的著作有《玉山璞稿》、《玉山名胜集》记载,顾阿瑛请他的诗友们到玉山草堂提笔赋诗作画,已是常事,次数之多,已不胜枚举。因此在《光绪信义志》中说:“仲瑛嗜诗如饥渴”,“唯诗是求”。 顾阿瑛(1310-1369),又名顾瑛、顾德辉,字仲瑛,号金粟道人。出身于江南富室,不屑仕进,至正中曾举茂才,署会稽教谕,又辟行省属官,都不赴职。至正八年(1348),顾阿瑛在界溪旧宅之西筑园林,初名“小桃源”,杨维桢曾作《小桃源记》。后改“玉山佳处”,再后又改称“玉山草堂”。顾阿瑛爱结诗友,在吴中活动的文人几乎皆有交往,其中包括杨维桢、柯九思、郑元佑、张雨、袁华、王冕、倪瓒、郭翼……等。玉山草堂落成后,经常邀友饮酒赋诗题咏。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灭张士诚之前,玉山草堂毁于元明易代的战乱之中,至今片瓦无存。 恽寿平《临玉山草堂图》轴,99.7cm×40.7cm纸本墨笔 沈周的有竹庄,与顾氏的玉山草堂,在文献记载上也有一定的联系。详见后文。 在画史上,以下这些都在忽视沈周的绘画艺术来源,而在人云亦云。仿佛是在机械地理解沈周的绘画艺术。诸如: 沈周一生临习了大量的大量宋元绘画风格的作品,但其绘画风格基本还是围绕“元四家”。沈周早年研习王蒙,中期的时候开始融入黄公望的笔法和意趣,晚年则醉心于吴镇。或者是将沈周的绘画分格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沈周四十岁之前受王蒙、杜琼、刘钰、及其父辈家传绘画影响较深,多做细笔缜密风格,以及小幅的绘画作品,俗称细沈;第二个阶段是沈周四十岁到五十八岁自号“白石翁”这一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尺幅加大,笔墨像雄浑简劲转变;第三个阶段是沈周五十八岁自号“白石翁”之后直至八十三岁去世,画风简劲,沉郁,俗称粗沈。 其实,沈周最早的启蒙老师是陈宽,不知道是否仿造北宋范宽而起的名字,已经不得而知。沈周在七岁拜陈宽为师,但估计时间不长,因为陈宽是当时著名学者,当启蒙老师不会时间长的。接着就由其伯父沈贞接手教沈周画画。 今天我们知道陈宽是因为一张画,即沈周在41岁时,为他的启蒙老师陈宽画了一幅《匡庐图》(又名《庐山高》),就是给陈宽老师祝寿用的。这幅巨幅大画也是沈周有纪年的第一幅巨作,足见沈周对老师是极为尊敬。 陈宽(1404-1473)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贤,号醒庵,陈继之子。弟陈完,兄弟皆工诗,善画山水,有《醒庵诗集》传世。陈宽的确是位大学者,虽然没有画作传世,但他的诗文令世人称赞。陈宽曾在沈周的父亲画扇上题写的一首诗,非同寻常:红树丹山领去舟,摐花香老不胜秋。沧江风月谁人管,且向前汀问白鸥。(陈宽《题沈恒吉画扇》)另在《题谢葵丘雨中访沈介轩画》的诗也是可圈可点的:诗题画里记相寻,白发萧萧别意深。惆怅十年遗墨在,秋风暮雨故人心。沈周的《栀子花诗》酷似乃师的风格: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虽然我们在今天已经无法知道陈宽是如何教沈周画画,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沈周的诗文,学习陈宽非常多,可谓从幼年就对沈周有过重大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其实,陈家、沈家是世代之交,还涉及到顾阿瑛的玉山草堂与沈澄的关系。 顾阿瑛的玉山草堂上经常会见到一位诗人画家的嘉宾,叫陈汝言(1331-1371),字惟允,号秋水,陈汝言后随其父移居吴中(今江苏苏州)。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陈汝言画山水远师董巨,近宗赵孟頫、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交情深厚。(传说王蒙在泰安时,曾面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陈汝言正巧来访,时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 陈汝言的儿子叫陈继,是陈宽的父亲。陈继则是沈周伯父沈贞吉和父亲沈恒吉的老师。陈继(1370-1434),嗣初,怡庵,他曾官翰林五经博士领阁事,曾检修《两朝实录》,与王蒙、倪瓒关系极好,且是二人绘画成就的积极鼓吹者。陈继年青时,经常随父亲陈汝言成为昆山顾阿瑛的座上宾,他对顾阿瑛在玉山草堂的文人聚会非常熟悉。那么,也可以这样讲,沈周伯父沈贞吉和父亲沈恒吉能够将西庄改称有竹庄,不知道是否出自其师陈继的主意,现在不得而知。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顾阿瑛、陈汝言、陈汝秩兄弟都是临江(今江西清江人),他们是老乡,陈继是随其父陈汝言定居在苏州的。1371年秋,陈汝言被朱明朝廷处死,临死前还镇静地索笔作画。他的遗孀带着陈继回到苏州。陈继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两万多册图书,精通经学,他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沈周的父亲和伯父都在他门下读书。 陈继是沈周父辈的老师,陈继之子陈宽又是沈周的老师,足见陈、沈二家族是世交。可以推断的是:沈家的西庄改称有竹居,或许与陈家文人化教育的结果,至少在沈周父亲这一辈,西庄已经改称有竹庄了。沈周有个号也是“有竹居”、“有竹居主人”二个号,应当是继承父辈的遗产而来的。“有竹居”有印经常钤盖在画面后面,而“有竹居主人”只见有记载其号,不见沈周题写在画上。 其实,经过历史事实的分析,沈周的伯父、父亲将西庄改称有竹庄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受陈继的影响,二是有想法,仿效顾阿瑛的玉山草堂,成为有明一代的文人雅集的场所,这一点还是从史实中可以确定下来的,而真正将有竹庄推向高峰的是沈周。 沈周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四日过有竹庄》:春早拿舟闻鹊鸣,病馀勉强竹庄行。开年数日匆匆易,向老逢人往往生。阴陇瘦姿松抱冷,雪洲芳意草知晴。稍通酒饯聊乘兴,亦漫诗篇渡野情。从诗中可知,沈周一生都在守候有竹庄,一生都生活在有竹庄里。 沈周虽一生未仕,然其有竹居汇四方名士贤达,文会雅集,吟诗作画,几无虚日。吴宽、王鏊、文征明、都穆皆为座上宾,又常结伴同游,其中沈周与吴宽(匏庵)交谊最契。据统计,沈周为他画画,不下十幅,其中也包括沈周在晚年为吴宽画过的《有竹庄诗意图》(尺寸100×38cm)于2018年在邦瀚斯珍赏斋专场拍卖过。 在《有竹庄诗意图》沈周本人题写的一首诗描绘了沈周一生在有竹庄内的文人画家活动:“我从绘事岁既多,破费水墨将成河。齿危髪秃老眼明,兴来那能降诗魔。香清茶冽有客到,松坪一局忘为柯。更挥素纸神不倦,要看迭嶂开嵯峨。坐有竹庄漫成,奉匏庵太宰博笑。沈周。”诗中把沈周在有竹庄内创作的情景再现出来,诙谐有趣。 三、《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的心路之旅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中“诗书画”三绝的文人画家,与卷中精湛描绘相映成趣的是《有竹庄中秋赏月图》中沈周自题的一首七言律诗。“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寥寥几句便使得我们可以充分想象画者于有竹庄会友时观月畅怀、吟诗品茗之际所迸发的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再的生活感叹,于无形之中表达了沈周对世间万物的体味和了解,某一程度上也是对其性情的写照与体现。 (一)、画卷的创作时间 本卷有创作时间,没有纪年可寻。但可以推断出沈周的创作时间来。 打开画卷,首先看到的是有一方沈周的“白石翁”,此印有明确记载是沈周在58岁才开始所使用的印章,因此,本卷的创作时间最早是在他58岁之时,那么最晚的下限是何时? 根据沈周在跋文中的《中秋赏月与浦如正诸君同赋》记载于《石田老人诗选》,我们从诗的内容“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一句可知,由诗文内容我们可推知沈周此时大约六十岁左右。沈周生于1427年,60岁则是在1487年,即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但根据南方人习惯上多虚上一岁,那么,沈周虚六十则是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至于这幅画作是否就在这一年的中秋节之时所画,应当是节后的某日所绘。 沈周的这篇跋文诗,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另外收藏一件名为《十四夜月图》,亦为沈周在同年所作。诗中记载一次赏月是“七客”,一次赏月是“五老”。沈周的题诗二首,一云: 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 老年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后生茫茫不知此,年年见月年年喜。 老夫有眼见还同,感慨满怀聊尔耳。 今宵十四已灿然,七客赏争天下先。 庭空衣薄怯露气,深檐稳坐仍清圆。 东方轧云清浪作,蓦把太清渣滓却。 浮云虽欲忌吾人,壶中有酒且自乐。 舒庵况是吾故人,酒政有律无哗宾。 递歌李白问月句,自觉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 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 另一诗云: 农屋赏秋开小宴,蟹螯鱼尾荐溪新。 十分好是青天月,五老都为白发人。 杯酒交游多口是,笑谈乡曲见情真。 不成烂醉不归去,风露未须头上巾。 又题:“沈周复为此者,可见乐事,但诗不足传尔。” 如果将此处二首诗与《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对比的话,虽然有个别字不同,这与明代时的文人习惯有关,沈周的本卷《中秋赏月与浦如正诸君同赋》跋文中的记载于《石田老人诗选》,而波士顿博物馆收藏那件《十四夜月图》诗文内容不见著录,一则说明,《十四夜月图》无论是写诗的时间,还是作品的时间都应当是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的前一二天,故在诗文上有所改动几个字,这也属于正常的文人吟诗规律;二是对比诗句,《十四夜月图》中的“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和本卷上的“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从中可知,改动诗句的内容,是因为画作是要送给不同的友人所导致的缘故。从而推测:《十四夜月图》是赠送给“舒庵”这位友人的,而《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则是赠送给浦如正的。 再细审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整体的绘画风格是沈周“粗沈”的绘画面貌。在经营位置上整幅作品以手卷的形式,画面由左至右,徐徐展开,画中山石起伏,竹林秀密,以大开大合之疏密节奏来经营画面中的山石与竹林的位置。在用笔上沉稳老辣,气势雄强,秀润多姿,意蕴苍浑,从而凸显出沈周沉厚雄健而又润秀苍茫的艺术特征。在设色上,运用淡墨加花青由淡入深,层层渲染,从而烘托出夜下在竹林亭中对酒赏月之意境,同时又与山石浑厚雄强的皴法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可见画家在本幅作品上之用心。 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画面主要描绘了山石、竹林、亭园、夜空。山石的处理在画面中占据主要地位,整体的山石面貌借鉴南宋李唐山体结构。在山石的勾与皴上,沈周以粗狂的线条进行勾勒,在皴法上主要运用李唐“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以及董其昌的“直皴”线条沉着稳健,皴法沉厚雄强。在勾画山石结构上,以楷书笔法入画,中锋行笔,在山石的转折处则转换成侧锋行笔,从而以楷书的笔法将山石的结构勾画而成。正如赵孟頫所言,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也就是书画同源的道理。 图中待山石勾完,用湿笔淡染色打底,再以干笔皴擦。这样既能表现山石结构又表现其质感。山石则运用“斧劈皴”在山体结构的叠加部分用以繁密的皴法,层层过度,由繁到疏,再用淡墨在山石的转折处和山根处皴出披麻皴和直皴。在一重一淡、一疏一密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山石在饱满浑厚中又带有萧瑟之感,整体赋予山石一种刚骨之风。竹林与树木则是取法元代吴镇的形态与笔法,运楷书与篆书笔法,竹林全以楷书笔法入画,浓淡交映,层次分明。在树干的画法上以篆书的笔法入树干与树枝,然后再以楷书笔法入树叶,笔法沉稳老辣,从而使得整幅作品书法意味深厚,极具文人气质。同时整幅作品中明确的表现出山石的“平台”,而这种平台元素也正是黄公望风格中典型的元素。平台的顶部以淡墨勾勒边缘,然后再予以重墨来进行复勾,平台的下部则用干笔淡墨反复向下直皴,以侧锋为主,然后再由淡到重,从而凸显山石的沉厚雄健而又秀润的特点。画中的平安亭与人物,并没有给予细致刻画,而是处理的非常从容,全用书法笔意,使得亭园人物和整幅画面相融合。整幅作品中的苔点运用浓焦墨点苔,用圆头秃笔,力透纸背,从而形成马蹄形,点苔多在山石转折处,从而加强山石的岩体结构。在墨法上整体用淡墨、花青、赭石进行淡设色,墨法上温润明快,染法用笔与皴法用笔基本一致,皴染一体,这样就使得山石更加的具有浑厚之感。同时在山石顶部染淡赭石从而与夜空和湖水形成区分,使得整体的面貌清秀温润而又沉稳雄健。同时作品在构图上可谓奇绝,山石构画于湖边突兀奇峰,中间绘竹林亭园以自比为古时“竹林七贤”,渲染的夜空中秋明月高悬而苍茫不见其顶,湖水浩淼而不见起涯,形成山之高、水之阔的强烈对比。平台桥上一孤鹤独立,对应此次中秋雅集成员们人品之高洁,不待言而足矣。 (二)、画卷的内涵 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属于明代张丑所命名的“别号图”创作模式,全卷即符合明代“别号图”的特点,沈周字启南,除了号石田、白石翁之外,还有二个别号“有竹居”、“有竹居主人”。 本卷引首有李应桢题写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则为沈周本卷作品的名称。“有竹庄”就是沈周所号的“有竹居”以“有竹庄”来暗指沈周。在明代吴门画家作品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即创作了许多以自己、或者是友人的别号为主题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明代张丑称之为“别号图”,沿用至今。 “别号图”即是以人物别号为题而作之图画,因为时人取号多为表述心灵境界,常常予以彰显文人内心所标举的胸中丘壑,故而在山水画中常以此为寓意,可以理解为出世的入山林寻绎自然的追求,抑或同时理解为是某个著名人物别号的一种图像诠释,反映出画中人物内在的精神意境,常以人的号或者书斋、庭号来为作品命名。例如所熟知的沈周《邃庵图》为杨一清所绘,唐寅《事茗图》即为陈事茗所绘等等,不一而足。别号图”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吴门画派早期,而止于吴门画派的衰落之时,基本上与吴门画派的兴衰同时。 打开本卷,引首有“贞伯”题写的“有竹庄中秋赏月”七在大篆字,贞伯是李应桢五十岁之后所用的号。沈周是文征明的绘画老师、李应桢是文征明的书法老师,二人交往长达十数年之久。李应桢比沈周小四岁,当过兵部郎中(正五品),做过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掌握诰敕、制诏等文书)是位文武全才之人。如果本卷是沈周60岁时所画,加上引首为李应桢同年所题的话,李应祯则时年56岁。 本卷的引首由正四品的李应桢,时任少卿专门为皇帝写诰书的书法家来题写引首,足见沈周对友人浦汝正的重视和文人的讲究做法。 李应桢(1431-1493),初名依,字应祯,更字桢伯,后以字行,改字贞伯,号范庵。与沈周为同乡,同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年)举会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南兵部郎中,弘治年中官至太仆少卿。故时人常称李少卿。李应桢博学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隶,亦清润端方,如其为人。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学为明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人有求者多怒不应,以故传世极少。 (三)、画卷的艺术价值 本卷后隔水有孙承泽(1592-1676)写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的题跋,孙退谷时年78岁。 原文是:石田先生中秋赏月之作,画如李唐,诗如白香山,字如黄涪翁,可称三绝。先生每历佳境辄作一图,如余所见东园看花图,山居煮雪图,竹堂寺看梅图,冬游虎丘图,皆写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比杜少陵自成都入秦诸诗。故内散出名画,唐宋以千馀计,元四家绝少,明画惟见此卷。己酉中秋前一日阅于砚山斋桂花傍。钤印:“长宜子孙”、“孙承泽印”。 明末清初北京著名鉴赏家孙承泽收藏到本卷后,将此画称为明代画作中的三绝,也是他从“故内”散佚出来的只有此一卷,其评价之高,无与伦比。题跋中的“故内”是指明代皇宫,一则说明沈周的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曾经是明代皇宫的收藏品。虽然没有明代皇宫印章可见,但见证人是孙承泽,信之不诬。 孙承泽在题跋中说本卷是“画如李唐、诗如白香山、字如黄涪翁,可称三绝。”意即沈周的画如同李唐画作一般珍贵,诗词如同白居易(白居易因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著有《白香山集》)一样任性而为,书法如同黄庭坚一样坦荡。评价之高,见之楮毫。 孙承泽说沈周“画如李唐”,不准确。 沈周的画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元代末年的王蒙绘画风格的影响。事实上,沈周虽然是在王蒙逝后52年出生的,但因为他祖父、伯父、父亲和师承的关系,王蒙离沈周似乎并不遥远,甚至就在身边。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胡惟庸案而冤死,故后世学者陈高华在《元代画家史料》王蒙条中认为,作为赵孟頫的外孙的王蒙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得到过一些人的赞扬。但即使在元末,王蒙“还只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后起青年画家,在画坛上并无多大影响。” 在明代初期,王蒙的影响是在苏州一带的许多画家,如徐贲、王绂、杜琼、刘珏等人,将王蒙列入“元四家”之列,也正是由于吴门画派画家们的高度推崇的结果。 一生推崇王蒙的杜琼(1397-1474),在他的门下出现了二位名家,一是沈周,二是吴宽。沈周的一生不仕,或许与杜琼有着直接的关系,至少是受到杜师的影响,因杜琼一生不为官,家境富裕。杜琼在七岁时拜陈继为师,与沈贞、沈恒同师同门。陈继在永乐九年(1411年)应召为官之后,杜琼则代替陈继,开始传道授业。杜琼是沈周一生羡慕的名士,沈周曾为其师著《杜东原先生年谱》,有趣的是,沈周在年谱中对自己画画之事,只字不提,在沈周的诗集《石田集》中,反复可以看到他题杜画的诗作。 杜琼,字周嘉,号东原、东原耕者。生于苏州太平坊,家族富庶无比,家有延绿亭、三友轩,藏书、作画其中。著有《东原集》《纪善录》《耕余杂录》等传世,颇值得玩味的著作。 杜东原在自家内的延绿亭常常进行文人雅集,他的好友史鉴,说自己“有暇能再来,毋论雨今旧。”在《杜东原酬意图》诗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美哉延绿亭,水竹含清秀。中有鹿冠翁,枕书眠白昼。云卿通家子,翘思远相候。执手问平安,呼童列觞豆。林深暑气消,牖启凉风透。 鸟哢疑宫悬,檐流乱山溜。杯行不知辞,食进时起侑。乐事难具陈,奇文每相叩。翁言吾老矣,此会岂云偶。题诗写新图,醉墨满襟袖。 有暇能再来,毋论雨今旧。 沈周曾写《杜东原先生入乡贤祠》:节孝公然当祀典,千年香火见斯人。莫由贵子能为地,却信穷儒自致身。标榜令名贤者位,追陪诸老德之邻。奉歌斐语林堂靖,再拜祗迎飒有神。 杜东原对于“南宋四家”的作品,相当不予肯定,甚至是排斥,尤其是他对明初的浙派也不赞同。他认为:马夏铁硬自成体,不与此派相合比。杜东原的传世作品,构图学的是王蒙,构图饱满,山石总是喜欢使用圆润细密的披麻皴,浓墨点苔,而这显然是模仿王蒙风格并略出新意。杜琼自己也认为学王蒙颇有心得,传世著名的作品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游心物表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湖草堂图轴》等。在《南湖草堂图轴》画中群山连绵,湖陂古松耸立,岸边草堂水阁间,主人悠閒坐读,全幅草木荣华,山清气爽。画上自题所赋七古一章,述成化四年五月仲夏之时,老友周伯器构筑别业于南湖,杜琼乘舟过访,为周伯器画南湖别业之景,以为纪念。 从传世杜东原的作品上看,沈周深受影响,至少在本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中的平安亭,与杜东原的延绿亭有着一样的内涵。因此,早年的沈周偏爱王蒙那种纤细微妙的画风,这应该是受了父亲、伯父、杜琼等人的影响。 沈周后来更喜欢吴镇那一种粗放,形成粗沈的风格绘画特征,即粗沈是受到沈周老师刘珏的影响更大。刘珏比沈周大17岁,又是一位吴镇的最早的模仿者。刘珏与沈周的祖父和父亲都过往很密切。刘珏存世的《清白轩》和《临安山色图》,都与沈周或沈家有关。其中《清白轩》作于1458年,上面有沈周祖父和父亲的题字。刘珏生前收藏的巨然《赤壁》、《雪屋会琴》二图,后来,这两幅绘画都转到了沈周的手里。(《沈周集》,第250页) 刘珏(1409-1472),字廷美,号完庵。长洲(江苏苏州)人。正统三年(1438)领乡荐,后以才举授刑部主事,迁山西按察司佥事,《明画录》说他“为官清廉,政声甚著”。刘珏还是明代早期文人画家,为吴门画派的勃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常昭合志》载,徐武功赠诗曰:“刘郎书高画亦高,当代不独称诗豪。”年50,乞归。工书善画,精鉴赏,访求其富。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刘珏《夏云欲雨图》,绢本水墨,纵165.7厘米×横95厘米,是公认的刘珏传世之代表作。此图仿吴镇笔意,绘夏日山中阴雨之景,层峦叠嶂,林壑幽深,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笔墨浓润,气韵苍浑,作者用湿笔淡墨长披麻皴,再加浓墨苔点,与矾头相映发。笔道细秀绵密,墨气风流蔼然,别具清丽幽媚之格。对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有很大影响。 现在鉴定家们普遍认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变化是在成化七年(1471年)冬春之交的那场杭州行,由刘珏发起,沈周是经吴宽介绍与吴江人史鉴(字明古,号西村)相识,史鉴和沈周等人一起游杭州。此年沈周创作了《雪景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堪称巨制,比《庐山高图》还要高,在沈周的传世作品中较为罕见。沈周二弟沈召(字继南),也得到了刘珏的赠画。 如果将刘珏《临安山色图》的题字抹去,人们一定会认定这是沈周所画的,因此有理由可以断定:沈周学到吴镇的画法,并形成了“粗沈”的风格是在沈周44岁之际的杭州之旅之后开始的。 现在说沈周40岁后的是“粗沈”是来自文征明的一段记载:在沈周《临王叔明小景》的山水画册上有沈周弟子文征明的一段题跋:自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沈周四十岁以前以细笔为主,画法精工,人称“细沈”,四十岁之后渐趋转向粗简雄浑,线条整饬苍劲,人称“粗沈”。 遍检沈周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及书法题跋,可以发现在不断探寻绘画风格的进程之中,沈周对万物的描绘和感悟生命的过程也逐渐融为一体。如著名的《落花图卷》,描绘溪岸上有一倚杖老者,面朝河流与远山,身后落英缤纷,一片晚春景象。自跋“山空无人,水流花谢”,卷尾又自提落花诗三十首,将所思所感一一诉诸于笔端,寄予其对于人逝花谢的暮春感怀,为画面平添几分寂寥。使得后人在品读书画时,除却笔墨、构图等画面要素,还一并体悟到画者在艺术创作过程的切身感触与情思的表达。 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这一些因素,使得这时期的苏州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都是苏州地区有名的文化精英,都曾受推荐出任官职,但都借故推脱了,像杜琼,沈周的伯父沈贞,父亲沈恒吉以及陈宽等不仕的这样文人圈,并逐渐成为苏州文人活动的焦点,并且这些人也都参与绘制过“雅集图”的作品。例如沈周在1469年所绘制的《魏园雅集图》,这一雅集是杜琼的外甥魏昌,精通博古,文采斐然亦不仕,在自己居住的苏州城中后屋开辟了园林庭院以用做雅集,因此有沈周,徐有贞,刘钰等名士在园中雅集而闻名于时。这幅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一个进入雅集现场的媒介,能够让后人重新体会文人相会的场面。 与此同时,对于山庄园林的描绘也成为了文人绘画创作中的一大主题。在沈周所作的《东庄图册》中,其取宋人《卢鸿草堂图》笔意又对东庄景致进行了绘制。其图册中所描绘的屋舍、水景、舟桥、林竹、稻田、山丘、清溪、水榭、扁舟等物象,以生动、鲜活的笔法,同样自然地呈现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逸趣的生活实感,以及江南古典园林特有的艺术气质。此外,还有《西庄雅集图》、《烟雨微茫图》等相似作品。可见,山庄园林的建造一方面满足了文人士大夫退隐不仕、寄情山水、抱朴守真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是其隐逸精神的依托与表现。这种宁静典雅、抱朴守真的艺术风格与感怀生活、由内而外自我探寻的创作视角,成为了当时山水的普遍特点,且随着宫廷美术和浙派的逐渐衰微,对整个吴门文化乃至后世的艺术审美和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周不仅继承了他的父辈隐居不仕的家风,诗文书画之艺亦为家学渊源。他早年也曾跟杜琼学画,40岁后随刘珏学画。杜琼的画法基本上完全传承了元人,因此沈周早年的画风也未能脱出宋元文人山水画的窠臼;44岁之后才逐步显现出他个人的独特“粗沈”风格,晚年则粗犷。58岁时始号“白石翁”,此时才开始在画上钤“白石翁”之印。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即钤有此印,可证是他的晚年杰作无疑。此卷疏简苍劲,清幽高旷,是典型“粗沈”山水画,非常值得玩味与收藏。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无 起拍价格:估价待询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中纺大厦8层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