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余本(1905~1995) 1950年作 香港日景 布面油画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06月05日 开拍
拍品描述
作者 余本(1905~1995)
尺寸 64×76.7cm
创作年代 1950年作
签名:YEE BON
来源
2011春香港苏富比 Lot.0607

余本:以真诚作画
余本在1918年时,到加拿大勤工俭学,曾进威尼柏美术学校学习,1929年到1931年,于加拿大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并获特级毕业文凭。1933年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其作品曾入选加拿大全国性展览及世界博览会展出。
1935年起,在香港以开画室授徒和售画为生。余本、关良、李铁夫、冯钢百、黄新波、李秉、伍步云、陈福善、鲍少游等画家曾聚居香港,令这沿海小城市出现一个细小但活跃的艺术圈。1937年徐悲鸿来到香港,参观了余本的画展和画室,赞叹道:“我以为油画在中国是处女地,尤其是南方,想不到香港竟然有两位出色的油画家:一位是李铁夫,一位是余本。”此后,余本得徐悲鸿赏识,受邀赴桂林写生。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迁居澳门,仍设画室。抗战胜利后返回香港。在香港期间先后举办个人画展10多次。从20年代末至1957年以前,余本的油画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同时创作一些风景画和静物画。早在加拿大安大略美术学院学习时,他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美术青年;同时,也是困难的中国人民的一员,饱尝过人世间的辛酸,对下层劳苦人民,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是以喜欢描写旧社会里街头待雇的苦力,辛勤耕作的农夫,或是与风浪搏斗的渔民,或是市场上的小商小贩。
余本曾说:“一个画家应该画他所熟悉的生活,反映他对事物热爱的感情,而不是凭空虚构,或者硬去画不属于他的阶层的东西,那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品,而不能成为一件有感情的艺术品。假如要我去画一些表面上富丽堂皇的事物,我是不成的,没有那种感情。”余本一生60年的油画创作,以1956 年从香港回归广州为分界,可以划分为“香港时期”(1935-1956)及“广州时期”。在离开香港之前的数年间,余本创作了大量表现香港风景的水彩与油画作品。
《香港日景》以居高临下的视点俯瞰香港维多利亚港,上世纪50年代,维港两岸繁荣的景象已经初见端倪,但余本笔下的维港,多了南方港湾的宁静感,而绝少大都市的逼仄。近景的黄绿色调与中远景海面、天空的蓝色调形成了和谐的对比。在余本作品的画面中,既可看到伦勃朗的明暗色彩光影,也可看到印象派的笔触效果,还有塞尚般的色彩和结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念,使作品传达出深刻的“本土精神”。
1956年,余本到广州定居,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常到各地写生和体验生活,以纯正西洋笔法描画故乡风土、风物。1961年,其作品参加“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美术展览”其中油画《田间归来》被制作成明信片。同年,《余本画集》出版。此后,《人民画报》《广东画报》《美术杂志》《风格丛刊》及各报刊相继刊登余本的油画作品和有关余本油画的专论文章。
关山月说:“我们常说,画肖其人,或其人如画,意思是说,人与画有其一致性。人有人格,画有画品,人格可以体现于画品,画品可以窥见其人格。我喜欢余本的画,也喜欢余本的为人;从画品来说,他的画是真诚的画;从人格来说,他是真诚的艺术家。人是要真诚的,画也要真诚,他把两者统一起来,不做虚伪的人,不画虚假的画,也不自我吹嘘。他画他喜欢的东西,他认为怎样好,就怎样画,他的话,就是他心坎里的话儿。”

我喜欢他的作品,用笔很爽脆,格调很高贵,风格介于印象派和学院派之间,又有自己的面貌。
—潘鹤

一个画家应该画他所熟悉的生活,反映他对事物热爱的感情。
——余本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1,000,000
1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700,000 - 1,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8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越秀区东湖路125号
电话:
邮编: 5101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