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张大千 秋壑鸣泉
北京 北京时间
2020年10月16日 开拍
拍品描述
质地:立轴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形式:115×56 cm .约5.8平尺
尺寸:钤印:张大千、蜀客
题识:秋壑鸣泉图。己丑之春大风堂作,张爰。
描述:出版:
1.《张大千画展》, 德国科隆李必喜画廊,1964年。
2.《张大千学术论文集》P156、P161,九十纪念学术研讨会,中华 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1988年。
3.《袖海楼藏画选》P17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4.《传世珍蕴·笔墨潮心——新加坡潮人藏画及优秀潮人书画》P40-41,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14年9月。
钤印:展览:
1.“张大千画展”,德国科隆李必喜画廊,1964年5月5日-6月3日。
2.“传世珍蕴·笔墨潮心——新加坡潮人藏画及优秀潮人书画联展”,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2014年9月25日-10月1日。
展览:独自成千古 悠然寄一丘
——张大千拟王蒙盛年华章《秋壑鸣泉》
大千一生在师古、融古、化古中力求创新,可谓近代集古典艺术之大成者。众所周知,大千精通书画鉴赏,又极富庋藏,所收书画上溯宋元下启明清。而窥其体系不仅得以明晰大千对古画之认识、偏好,更能辩证大千的收藏与创作之间相互的借鉴。在《大风堂书画录》中所录石涛、八大始终是其收藏重点,而在1955年出版的《大风堂名迹》中,明清名家作品比重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乃是一九四五年后大千在北京所入宋元古迹。这一收藏结构的变动也同其创作思路的演变紧密相关。
大千曾题:“元四家中以黄鹤山樵法门最为广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亦不能越其藩篱也。”张大千将王蒙视做上承董巨、子昂,下启石涛、髡残之机枢,一九四五年后对其用功最深。王蒙浑厚繁密之法,亦成为大千此后最具典型性的笔墨特征。
是幅《秋壑鸣泉》作于1949年,即是大千临仿传世一幅王蒙之作而成。全幅构图缜密、气势恢宏,画长松峻岭,皴擦繁密多端,色墨酣畅淋漓,画高崖飞瀑,布局巍峨舒展,留白灵秀通透。山巅矾头险峻,山脚林荫葱郁,羊肠古道穿梭山岭,亭台楼阁掩映山涧,一派山水隐居的文人图景。初望气韵,此幅《秋壑鸣泉》能得王蒙山水壮美撼人之势,细看笔法,又不完全肖似山樵,而是“学古并为己用”,化作大千样貌。可见大千作此图时对王蒙笔意的领悟已然全面而深入,呈现出四十年代中期之后大千山水的典型面貌。
通过研究,可知张大千此本乃临仿自王世杰先生旧藏的王蒙(传)《秋壑鸣泉图》。该作有“黃鶴山樵”款,因此曾出版于许多王蒙的重要巨著中。而有趣之处在于,大千作此图时,题跋中却未注明出自黃鶴山樵笔意。傅申在《张大千学术论文集》中对此作有专门的研究,指出:此王蒙(传)《秋壑鸣泉图》,不但肯定是伪迹,而且可以肯定原系出于明末画家宋旭之手,大千居士并未于题跋中注明本幅出自王蒙《秋壑鸣泉图》,乃大千眼力独到,亦不认为此图乃黄鹤山樵真迹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1933年亦曾临同一本《秋壑鸣泉图》。对比可见傅氏临本对宋旭原本山势笔墨的还原可谓一丝不苟。而大千此作仅在层次结构上对原本略有借势,山石点染则更松动自如,将王蒙笔意化作己出。若将大千此临本与宋旭原作并列,便不难看出大千的笔墨浑厚,设色精妍,山石人物、林木桥梁均远胜原作。
傅申曾说:“在元代画家中,最适合大千先生的是王蒙,他最喜好的是王蒙,收藏最富的是王蒙,功夫下得最深的是王蒙,得益最多的也是王蒙。”至今日,已毋需赘言王蒙在大千艺术生命中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而四十年代,正是大千临习王蒙、精研王蒙并创作出一批优秀山水佳构的关键时期。大千值此艺术风格扭转、思路往古走向更深入之时,呈现出此件《秋壑鸣泉》,不得不说是其艺术生涯中不可多得又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佳作。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21
  • Lot 22
  • Lot 23
  • Lot 24
  • Lot 25
  • Lot 26
  • Lot 27
  • Lot 28
  • Lot 29
  • Lot 30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1,000,000
1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6,000,000 - 8,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6,0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越秀区东湖路125号
电话: 020-87306608
邮编: 5101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