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张晓刚 1986年作 丛林
北京 北京时间
2022年07月26日 开拍
拍品描述
作者:张晓刚
创作年代:1986年作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90×70cm
著录/出版:《张晓刚作品、文献与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年,P1318-1319
题识签名:张晓刚1986
拍品描述展览:新具象第四届巡回学术活动展,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重庆,1986年「病魔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我们被遗弃在生与死交汇的白床上时,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梦……与此同时,我们的爱被分成了两半,一半依恋色彩缤纷的人生,一半则不由自主地向往死亡。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把死亡当作某种宗教。」—张晓刚「正如人醒着与死亡之间是一个真理的梦一样,艺术就是这个梦的符号。」—张晓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张晓刚是“85美术运动”重要的参与者和策动者之一。他与身处昆明的毛旭辉、叶永青等人组成中国最早的艺术群体—“新具象”群体。彼时超现实主义蔚然成风,而张晓刚无疑是一位将其从容转换并融入自身语汇的先行者。这个从现实主义题材的“乡土时期”向自我意识探索的“魔鬼时期”的惊艳蜕变却源于其一段长时间的孤独、痛苦的生存体验。1982年,张晓刚从四川美院毕业后,接连经历失业、失恋的冷酷打击,以及在昆明歌舞团担任美工的郁闷时期,直至1984年因饮酒过量导致胃出血住院治疗;这段被张晓刚自己称为“黑暗时期”的梦魇,对理解其日后的作品至关重要。自此,艺术家彻底改变了创作的核心动机、主题与呈现风格,将表现主义的技法要素融入超现实主义充满象征意涵的语言模式中(至今仍被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沿用),带着对存在、生命与死亡、以及灵魂体验的反思,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索,走入现代主义的“个人深渊”。本次上拍的这幅创作于1985年的《丛林》(Lot.2035)便是该时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典范佳构。由于张晓刚八零年代留存的现代主义作品并不多,加之其这段时期风格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这件作品可堪作其“魔鬼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文献。在这段时期对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如《天使传报》1596-1600)的浓厚兴趣的影响下,其刻意撷取的图像元素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氛围:该作以死亡与灵魂的脱壳、飞升等超验的个人体验为主题,以此前“草原”系列中的粗黑线条勾勒立体主义特征的人物(或鬼魂)的面庞,在超现实主义的语境中将原始主义、宗教(云南藏区佛教)及异域与民族神话传说的意象组织成篇。这一主题显然直指艺术家之前那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与关于死亡的感悟:灵魂处于生与死的临界线上所体验到的恐惧和悲壮的感受,也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哀诉。此作中,张晓刚纳入了丰富的表现风格与象征元素,灵活熟练地将不同语汇连缀成章,表达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而不囿于任何单一流派。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所发生的政治与社会动荡,给张晓刚的画风带来极大影响:生命与哀悼成为这时期的主题,画面经常出现分离的头颅及肢体,被处理成仿佛祭坛上的贡品一般,带有明显的悼念意味。有关生命与牺牲的元素,延续了他在八十年代后期的神秘宗教色彩,但人物造型明显减少了民族地方色彩而倾向更符号化,画面充斥更为压迫、肃穆的气氛。本次上拍的珍罕之作《重复的空间4号》(Lot.2036)(1990年)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张晓刚“重复的空间”系列仅限十三幅,《重复的空间4号》是该系列中仅有的三幅将信纸拼贴入画的作品之一,而类似的对多种媒材的运用也同样出现在他在这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中,如《重复的空间13号》(1990年)中拼贴的剪报与扑克牌。在《重复的空间4号》中,张晓刚把万千思绪一一构建在虚拟的空间里。画中弥漫着一种诡谲的超现实氛围,桌面的上方悬空飘荡着一颗红色的头颅,双眼愣愣地直视前方,看似空洞却又仿佛对什么有所期待;半张脸被白色颜料覆盖,强调颅面立体的光影,抑或是一种刻意的留白,隐喻血色的消蜕,生命慢慢走向枯竭。该作以极为克制的用色,使整个画面的基调呈现淡淡的阴晦,背景处灰暗的地面用不饱和的大笔触扫过,湿漉漉的仿佛静静流淌、渗透着一种悲伤的氛围;仅有的明亮鲜艳的红色,只着意在画面上方的头颅、桌面伸出的十指交叉的双手,以及摆在正中的信纸拼贴上印着的红色格子。双手与头颅相互对应,象征年轻的血气方刚,或寓意沾血的双手,仿佛是对**、流血的诘问。画面中心的信纸则准确反映了张晓刚彼时的生活状况:他与好友毛旭辉持续不断的书信往来,以消解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落寞心态,或许这是唯一能带给孤独的彼此最温暖的依托。故而,三处红色的意象为该作注入了灵魂。与该作草稿对比(图示),改动最明显的一处,即是画面中间右侧,原本人物双手执握一束百合花,被最终替换为突兀的黑色方块,像黑洞一样,将二维的画布空间打破,向内挖掘出无限的纵深,它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仅仅代表一场虚无、空、无意义。另外,艺术家在画面最上层一改原本草稿示意的细腻笔触,用肌理感更为粗糙的线条恣意掠过画布(为该系列中罕有的在主角面部增添肌理变化的作品,暗藏消除的意味),令其增加紧凑的空间感,同样给原本扁平的画面带来强烈的立体感,凸显纹理质地的丰富度;如二十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的作品,通过材质:本身的粗糙感与撕裂感以期触动观众情绪,借由彰显绘画的创伤,揭示极端历史事件后遗留的社会心理创伤与阴影,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气氛,引起对生命与死亡问题的理性审视。如他在给吕澎的信中曾写道:「我所试图通过艺术来表达的是一种我对当代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简而言之,表达某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事物表面之下的内部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心灵体验和感应。」《重复的空间4号》笔触表现丰富多变,画面空间处理紧凑,不同媒材的拼贴增加了肌理变化;且极为难得地,一并囊括多种复杂的暗示符号。这个既统一而实际上充满断裂感的表象,诉说出艺术家当时心境上的矛盾、困惑与纷乱。那是一个外来讯息开始在中国散播的年代,无数的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书籍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张晓刚也不例外,他既向往西方思潮及美学的多元和新鲜**,同时亦深切地反思自身作为中国人的本土意义,这种不断进行的文化碰撞迫使张晓刚在创作上寻找新出路,并藉着画面中此起彼落地出现的符号,串连起大小的思考片段,这无疑令该作乃至整个“重复的空间”系列成为他个人艺术语汇拓展中的至关重要的里程碑。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500,000 - 3,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2,5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9号国际大厦805室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