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明洪武福建佛教祖庭报恩光孝禅寺磁青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七卷 磁青纸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06月19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 第一卷1357×29cm;第二卷1219×29cm;第三卷1230.5×29cm;第四卷1414.5×29cm;第五卷1357×29cm;第六卷1242×29cm;第七卷1196×29cm
创作年代 暂无

提要:是经明代报恩光孝禅寺磁青描金《妙法莲华经》七卷,前有描金彩绘释迦牟尼说法图,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后绘有护法韦驮,绘制精美,惟妙惟肖。有洪武、洪熙、宣德、嘉靖、万历、五朝发愿题记七则,共录明代洪武,宣德,嘉靖,万历时期福建高僧多达十九位:原耸、慧愿、慧思、慧华、慧普、慧心、文佳、德严、德现、慧佑、德成、慧月、慧朗、慧德、慧开、德楷、思复、通诚、广贤。捐资修护供养信士信女共计十九名:蔡祖进、邓原仲、屈才、陈福娘、江子昌、李昱姐、翁昭娘、叶敉铭、蔡细娘、滕胜娘、陈达娘、黄同祖、媿住娘、邓氏妙正、齐氏一娘、魏员娘、虞虎生、林茂、林文寿。正是明代这些高僧大德的虔心宏愿,善士善女的诚心修护,克承先志,慨然捐金倡缘,各乐赞助,诸宫善信,散花供养,诚心守护。才使得这件明代福建佛教历史上的传宗金字法宝历经六百二十七年的世间劫难,完整未失,惊鸿现世。这些高僧与信男信女的善举佛缘也同时被纪录在此卷《妙法莲华经》当中,与此卷经文一样被奉为福建佛教历史上的佛门一省之宝,永镇法门,足垂永久,光耀千秋。

洪武遗珍,永镇法门
—大明洪武福建报恩光孝禅寺磁青描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七卷
一念莲花慧海深 千载金经劫波存
2021北京荣宝“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与古籍善本专场”诚心募集,征集到一套极为珍罕的明代洪武福建报恩光孝禅寺磁青描金《妙法莲华经》,使得这件沉寂六百年的金字写经再度惊鸿首现。明代早期磁青描经世所稀见,此件明洪武磁青描经堪称现存流通领域最全、长度最长,来源清晰的写经。瓷青纸高贵静谧,泥金耀眼夺目,版画细腻,惟妙惟肖,字体端正谨严,笔笔不苟,虔诚恭敬。作为明代报恩光孝禅寺的镇寺之宝,此经每卷首刊赞文,卷后刊发愿文,详述洪武年间住持原耸为躲避战乱,诚心募集,修缮庙宇的光荣壮举,共计十九位高僧、十九位善士善女名讳,详尽完备,录洪武、洪熙、宣德、嘉靖、万历、五朝发愿题记七则,历经六百年时光流转,笔墨生辉,万世可宝。
大明盛世 莲花涌瑞

太祖兴佛
元代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朱元璋在自己的家乡,安徽凤阳皇觉寺出家,正是由于朱元璋的这段寄身佛门的经历,使得他登基之后,使朱元璋对佛教有比一般帝王更为直观和真切的体认,也十分清楚佛、道两教对于专制统治的裨益之处。所以明太祖在以儒术治国的基本前提下,提倡“三教合一”之论,充分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文化资源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礼法建设的同时,又倡导佛教思想,发挥其教化益治的功用。《明太祖文集》收录有大量朱元璋有关佛教的言论,可以看到他对佛教“荫助王化”的政治功用是十分推崇的。他在《论僧纯一敕》中称:
昔释迦之为道,孤处雪岭,于世俗无干,及其道成也,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而听从,故世人良者愈多 顽恶者渐少,所以治世人主每减刑法而天下治,斯非君减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所以柳子厚有云:荫翊王度是也。
可见,明太祖认为佛教教化可以促使世人趋良向善,因而可以助成天下之治。佛教有儒术所不及的独特的“善世”功用,这正是它实而不虚之处。先知虑生死之罪,以至于善者多而恶者少,暗理王纲,于国有补无亏”正是基于对佛教的上述基本认识,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施行儒术治国的同时,以佛教为专制统治不可或缺的社会教化工具,采取倡导和推崇佛教的政策。而佛教的社会教化意义也成为太祖之后明朝历代皇帝推崇佛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明太祖以佛教有“阴翊皇度”之功和社会教化之用,在洪武一朝思想文化层面上取用极力推崇和扶持之国策,上至皇帝,下至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奉佛亦多有热衷敬奉,将很多人财物力投入到寺院的兴造和佛事的供奉之中。对明代及其后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灵人杰 佛门始入
建州建宁府,府治即今建瓯市,简称芝。建宁府府衙驻地、建州州衙驻地。地处今福建省北部。历史极为悠久,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东汉时期,南平、建瓯、浦城等便建县;“福建”之名即来自福州、建州(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太极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年-306年)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陈永定二年(558年),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景云二年(711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干元元年(758年),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大历六年(771年),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年),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恢复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建州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升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元至元初年(1264年),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至元十三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元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建宁分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录事司恢复建宁府,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年)起沿袭明制。清承明制。清建宁府治建安、瓯宁。辖建安、瓯宁、建阳(南平市)、崇安(武夷山市)、浦城(浦城县)、政和(政和县)、松溪(松溪县)共7县。
建瓯历代为福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有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出自这里,是全国十大进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三杨辅政”的明代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其中福建佛教发源始祖圣地报恩光孝禅寺、归宗岩、万木林、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著名旅游及文化古迹。
福建佛教发源始祖圣地 千年古刹报恩光孝禅寺
千年古刹,洪武中兴—报恩光孝禅寺之沿革
建瓯报恩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八闽著名佛寺之首,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约1公里处。铁狮山麓、建溪之滨,历史悠久,在闽无与伦比,比之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早百余年,比鼓山涌泉寺(始建于780年)早二百余年,其余禅寺,则更在其后。自古以来是高僧信士游览、谟拜圣地。
光孝寺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毁于火灾,万历又重建,续后清康熙及光绪两番增修,民国十四年亦曾维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历史。
光孝寺据闻唐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在赴西安途中因海难滞留我省霞浦赤岸村,曾溯闽江北上,到此参拜。清顺治皇帝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封其为玉琳国师,他皈依法名行痴,在清一代法门显耀。
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1614-1675年),明末清初名僧,玉林通琇,法号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俗姓杨,江阴人。曾住浙江武康报恩寺,1658年师奉诏入京,于万善殿举扬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于北京弘法。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顺治十六年(1659年)帝选僧千五百名,以师为本师,授菩萨戒,并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霖道霈禅师曾为光孝寺雨花亭作柱联一副
《三闽佛国》
孤亭迥迥,南来北来,莫不承兹憩息。
二水滔滔,东去西去,悉皆到此朝宗。
光孝寺自古以来地位尊崇,历来为闽、浙、赣僧人求戒圣地,福建佛教法会,历代都以此为戒坛总坛。明代鼎盛时,曾聚集千计僧侣。直至1949年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还授最后一堂戒。而今在光孝寺受戒僧人,侨居美国、南洋、日本及香港传播法音者,大有人在。
清康熙三年《重修光孝寺大殿碑》载:“光孝寺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许,隔岸尘嚣,虹桥锁断,背狮峰而面双水,极称形胜,且寺基弘敞,曲径重门,修廊广殿,金容晃耀,祉树青葱,凡信心登礼者,疑梵释放天之宫,从空而坠,不知人在人间也。”足见光孝寺古来就多么令人神往。
因此,光孝寺被誉为福建佛教之发祥祖地,为释教在闽传播慧音之鼻祖,在福建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然而,事过境迁,沧桑更易,至民国末年光孝寺全然不是原来面目。
全国解放前夕,歹徒乘时局变迁作恶,佛像捣光,僧侣星散,门壁殆尽,器用失毁,殿宇幸被当作粮库,故屋架至今完好全在,修复可望。
目前光孝寺占地九十一亩。全寺纵长242.3米,横宽161.2米,分三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之东西两侧回廓,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祖堂、藏经楼、方丈室、香积橱、斋堂、寮堂、客堂等与两厢回廓隔墙连缀。且各分别筑墙,又成东大雄宝殿西两厢建筑群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架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明袱砌露明造、顶高15米,宽五间深六间,约1000平方米,内檐柱网布局,采用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0.6米,柱础为清古镜式石奠。天王殿约500平方米,法坛约660平方米,门前石碑高丈余。殿宇楠木木质结构,佛像硕大高耸,在闽省丛林中,首屈一指,尤其似此规模宏观之楠木建造佛殿,不但福建罕见,就全国而言,亦属少数。
光孝禅寺重修大雄宝殿记
鼓山释道霈
富沙据八闽上游。山川清淑。风物闲美。而俗尤雅向佛乘。郡城四郊。梵宇棋布。钟磬交接。居然雒之嵩少杭之西湖。光孝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许。隔岸尘嚣。虹桥锁断。背狮峰而面双水。极称形胜。且寺基弘厂。曲径重门。修廊广殿。金容晃耀。祇树菁葱。凡信心登礼者。疑梵释龙天之宫。从空而堕。不知身之在人间世也。按旧志。寺创自六朝。唐额隆兴。宋为景德天宁万寿。至绍兴。改赐今额。元末兵燹寺弛。至洪武二年。僧原耸及徒惠开文佳者鼎修之。太师文敏杨公荣,状元丁公显,各有碑记。而复毁于嘉靖辛酉岛夷之变。是冬僧一正等。先构小殿五楹。至万历丙子。中丞庞公尚鹏。欲蠲寺税。而瓯令曾公士彦。力赞之。始得以所蠲并募缘。重树大殿。极为鉅丽。迄今已九十载矣。况经鼎革。戎马蹂躏。虽佛像如生。而毁瓦腐椽。岌然有栋桡之惧。康熙壬寅。建安邑侯山阴周公霞城。以公余之暇。往游其间。智种顿发。恍若夙契。慨念今昔之顿易。兴废之靡常。怆然者久之。乃特捐俸为倡。命寺僧悟关洪纬等。募缘修葺。一时绅衿士庶。闻风响应。各舍所有。以勷厥举。是役也。始工于壬寅夏六月。告竣于明年癸卯冬十月。共费白金千两有奇。壮实牢固。有若鼎造。又明年甲辰季秋。余自石鼓来宝善。悟关洪纬辈来请记。余乐观其功德之有成。故不辞而为之言曰。昔世尊于灵山会上。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者。政虑末法浇漓。正宗澹泊。苟非有力大士。不足以振兴之。仰惟。今上以幼冲之年。诞登宝位。统有中外。在处兴崇三宝。丕阐宗风。而周公以名进士起家。出领大邑。政事之余。乃能雅留神于方外。新古殿于将倾。圣君贤臣相与显发。引斯民于正觉。赞皇图于永年。究其实地。皆从佛会中来。不忘佛嘱。与广大愿力所致然耳。昔唐宰相裴休之父肃。先世为许玄度。建越州塔。未终而化。后托生梁武帝之孙萧察。因访昙彦禅师。为入定观其夙因。师云。许玄度来何暮。昔日浮图今如故。后众请师。修龙兴大殿。师云。非吾所为。三百年后。自有非衣功德主。遂铭之。至唐三生为裴肃。果如其言。观此。则昔瓯令曾公赞庞抚公。以所蠲寺税。鼎建斯殿。未满百年。殿已朽獘。而周公适临建邑。乃特倡缘修葺。复还旧观。庸讵知周公非昔曾令公。乘其愿力。复重来耶。因果不爽。事非徒然。乃特发之。以告来者。是为记。
光孝禅寺征稽序
囊者比邱居无常处树下墓冢间,食无常餐常行分衙,洎法流东土,僧遵佛敕,不敢少违第,以世逐时迁,僧多行寡,抱道衲子,艰于四事,时有百丈祖师,起而救之,立丛林为衲子修行处所,则老病以安整规矩,为十方往来托足,则众僧以肃,遂有种田博饭之说。由是众信兢施其田,有非出檀施即僧所慕名为常住而恒产,而恒产既立,一针一草皆属招提,此征稽之所由立也。抑恒产有限,来往十方无额,是故常住不敷则募化相济,常住有余则增置恒产,把握赖于当家用人全凭主席,此清规之所由定也。后之僧众不知前人所置,以供焚修,每视寻常,殊可兴叹。光孝禅寺乃建之隆刹也,始于陈时,永定二年间宝琼法师尝召梁帝讲法已归开创于此。原隋唐宋由元而明,云外原耸禅师住持重建,百废一新,铮然杰出,住满千僧,丛林之盛斯时也后至。
国朝兴废几更,其所以废者大抵不困兵荒,回禄便为奢侈滥耗。是故先贤原悉后弊,立戴清规,丛林产业不准私立房头。原杜无知之徒谋为子孙滥耗,殊知光孝寺竟有若辈,或售产还俗,或乱费非为,不济十方,接纳挂搭,图欲灭丛林德,鲜力微坚辞,弗遂乃诸绅众禀请。
观察广宪示谕以及十方固请曰,紫金相顶斗笠不忍他行,木韦陀脱兜鍪犹思护法,师独不念兹乎,乃翻然始凛示谕,拽披襟而入禅余之下垦草开荒,指迷导悟,勤劳不惮,此所以报众信之诚也,无知前僧不思既己,落发应恪守清规,乃图产业扭捏,上控幸荷。督抚列宪批送府主恩 宪斟酌清理,访实僧俗,情形定谳详销始请。恩宪查勘寺朽情形 护法倡捐重建。
伏望后来驻锡者须体护法整顿之维艰,宜思当家守成之不易,未家合赖主席酌才取用,首完国课免罹王章,肃清规以齐僧众,则广丛林而安禅,俾保梵刹以垂悠久矣,今将田产立簿请官盖印以便稽查。愿嗣立法者无蹈,有我之行,永作只园之地,可也是为序。
寺内田塅各产另碑垂照
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夏月 南山光孝禅寺主持 骊龙勒石
从这段意义非凡的题记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光孝禅寺在元末遭到毁坏,而寺僧得以保存实力,寄宿城内,并得到民间善士的帮助,于洪武二十五年、二十六年间重新修缮庙宇。其二,此《妙法莲华经》意义重大,此经是洪武高僧大德所书,为报恩光孝禅寺的镇寺之宝,永世流传之物。总的来说,此经作为地方文献,记载了元末明初报恩光孝禅寺的这段历史,更展现出危难情况下,僧众对佛经的珍重信仰,堪为佛门圣宝,流传千古。参阅《建瓯县志?卷七》、《建宁府志》等地方史志记载与此段题跋一致,而方志上更为精确,报恩光孝禅寺在元末毁于兵燹,于洪武十年(1377)年得以重建,到嘉靖辛酉(1561)年冬天失火,两次罹难间隔184年,到了万历丁丑(1577)又得以重新修缮,到万历乙未(1595)年再次遭遇兵难。从此处便可以梳理出报恩光孝禅寺在明代的历史沿革,而此《妙法莲华经》中记载,明初报恩光孝禅寺前主持原耸僧众到城内躲避兵灾,到城中募缘与此志有相同之处。是志载:
“报恩光孝禅寺:在狮峰麓,唐时曰隆兴,宋曰景德,曰崇宁,曰天宁、万寿,绍兴七年改额,元季毁于兵,明洪武十年重建,嘉靖辛酉冬火,万历丁丑重建,乙未兵,道盛万年。僧往南京印请大藏尊经主缘建阁贮之,中立龙藏宝塔。清康熙壬寅知县周沛生倡建,光绪间骊珠重建,郑重南山禅房。五言律:自觉尘缘净,幽寻入梵宫。游鱼戏晚日,疏竹引秋风。香袅寒烟外,霞明夕照中。兴僧谈半昷,清磬出墙东。郑修楼光孝寺五律:六月生欢松,阴步步看寺。门溪影入佛,顶焦密僧眠。久连开开客,坐安十年离。净土惆怅老,儒冠许秋史。五言古句:白云招我来,初日满空谷。露沁花气寒,岚萃净如沐。钟动楼鸟惊,啼上最高木。草深人迹稀,松影寺门缘。”
—《建瓯县志?卷七》第19页,民国十八年建瓯芝新印刷所排印本
除此以外,《建宁府志》也有一段关于明代报恩光孝禅寺重修庙宇的文献记载,十分精当。
在元朝末年毁坏于战火,明朝洪武三年(1370)重新建造。此处与《建瓯县志?卷七》所载“明洪武十年重建”相差七年,虽时间上有所出入,不可否认的是,明朝洪武初年有修缮庙宇这一纪录,并与此卷《妙法莲华经》中所载,相差无多,现录于下:
“唐时建,初名隆兴。宋咸平间,赐名景德。崇宁中改崇宁。政和六年,又改天宁、万寿。绍兴七年改今额。元季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年重建。”
—《建宁府志》2009年8月1日,厦门大学出版社。第588页
此套磁青描经《妙法莲华经》七全完整,为嘉靖以后福建建瓯报恩光孝禅寺释出之物,后有刊文,详述此段经过,翻阅文献,与文献所载保持一致,为嘉靖年间,报恩光孝禅寺高僧为善士祈福所写。报恩光孝禅寺始建于西晋时期,延续至今,历经兵燹水火,幸得佛祖护佑,而今抢救修缮,使得我们有幸再次重见千年宝刹香火鼎盛,沐浴圣光之盛世新颜,更有幸见到此卷明洪武年间募集发愿书写的《妙法莲华经》,在此千年宝刹,佛门圣地中诞生,借由高僧所书,真实的再现了大德高僧誓发宏愿募集资金,修缮庙宇,普度众生之美好祝愿,寄托了明代善士对亲人朋友的祈福和诚心供奉,分展示了明代高僧大德的虔诚信仰与书写的功德,虽时光流转千年,笔墨如新,法缘殊胜,法力广大。
慧心如灯,心灯长明—慧心禅师
此七卷《妙法莲华经》卷前有赞文,卷后有发愿刊文,为洪武、嘉靖、万历三朝题记,题跋中共录高僧19名:原耸、慧愿、慧思、慧华、慧普、慧心、文佳、德严、德现、慧佑、德成、慧月、慧朗、慧德、慧开、德楷、思复、通诚、广贤。信士信女共计18名:蔡祖进、邓原仲、屈才、陈福娘、江子昌、李昱姐、翁昭娘、叶敉铭、蔡细娘、滕胜娘、陈达娘、黄同祖、媿住娘、邓氏妙正、齐氏一娘、魏员娘、虞虎生、林茂。正是高僧大德的虔心宏愿,善士善女的义捐,才使得报恩光孝禅寺再度重建,普度众生。这些高僧与信男信女的善举也同时被纪录在此卷《妙法莲华经》当中,与此卷经文一样被当作镇寺之宝,永镇山门,光耀千秋。
所载高僧之中,慧心法师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慧心法师在永乐八年曾经参与到《永乐大典》副本的编纂与缮写,此卷《妙法莲华经》载慧心法师在报恩光孝禅寺担任“前住山”,后于永乐十六年圆寂。
慧心禅师(?-1418)明僧。俗姓方,号鉴空,乐清县人。先受业于白鹤允毓禅师,通释、儒的经典文献,并精晋书。根据记录,永乐八年(1410),慧心禅师应召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入文渊阁,同样是因为参与副本的缮写。在南京期间,释慧心多次受到成祖的接见。永乐十三年(1415)还受到御赐紫衣,云履等物奖赏。书成后仍回仙岩寺,于永乐十六年圆寂。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多数善女善士无从考证,随清风淹没在历史的风尘里,而经卷文字作为纪录的语言,将这一段善举纪录并形象的重塑出来,使人们在赞叹之余更加钦佩高僧们的智慧。同时,历经四五百年的流转,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不得不说是莫大的缘分以及佛祖的眷顾。现将经卷跋文录于其下:
妙法莲华经卷一:
卷前赞文:宋仁宗赵祯御制牌记,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消妙法两三行。
卷后发愿刊文:“建宁府城南报恩光孝禅寺前主持原耸偕寺僧慧愿、慧思等切见本寺自罹兵燹灰烬无遗众,无所安,岂容自守,遂得城居,善友蔡祖进同为作成募缘协力,广化十方,仍新旧贯,乃建殿廊堂庑,妆塑宝像,事在苟完,尚阙轮藏以安法宝,然先化到信施捐财,仗僧书写金字莲经一部七卷,在寺永充供养看诵。流通伏异,见闻获益,信受蒙熏,出火宅之尘劳,乘宝车之快乐。上祝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四恩普报,三有均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洪武廿五(1392)年壬申四月日募缘比丘原耸识,劝缘居士蔡祖进,化缘比丘慧愿、慧思,写经比丘慧华、慧普,前住山慧心、文佳,当代主持慧开。
耆旧普惠、德严、德现、慧佑、德成、慧月、慧朗、慧德,光孝寺凝萃寮比丘广贤抽资请赎回寺,轮藏金字法华经顶一部,记七卷重整一新,补写前后偈颂一完,永充供养,伏愿所有功勋,资达先时,贤德咸沾,利乐今日,今人同增佛慧。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2,000 5,000 8,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20,000 50,000 8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3,000,000 - 4,5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3,0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19号
邮编: 100052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