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傅抱石(1904~1965) 1964年作 韶山关公桥 镜框 设色纸本
广东 北京时间
2021年03月31日 开拍
拍品描述
作者 傅抱石(1904~1965)
尺寸 68×93cm
创作年代 1964年作
出版: 1.《荣宝斋画谱》(第21本《傅抱石绘人物山水部分》)P19,荣宝斋出版社,1987年。 2.《名家翰墨丛刊(45)·傅抱石/傅抱石特集》P90-91,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3.《傅抱石画集》P79,国立历史博物馆,1994年。 4.《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傅抱石》P10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5.《二十世纪中国画巨匠·傅抱石》P94,松涛美术馆,1999年。 6.《中国名画家全集·傅抱石》P15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中国名画家全集·傅抱石》P158,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1月。 8.《其命唯新·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P119,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年。 9.《傅抱石的世界》P432-433,台北羲之堂,2004年。 10.《傅抱石大典》P251,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11.《傅抱石的艺术世界》P58,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2.《在纸上呼风唤雨》P15,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3.《圣地韶光:20世纪中期中国画中的韶山图像》P46,万新华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2月。 14.《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P264-265,图版131,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 著录: 1.《傅抱石遗作展览》目录120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1979年。 2.《傅抱石艺术特展·专辑》目录108号,南京博物院、南京傅抱石纪念馆、广东美术馆主办,1998年11月。 3.《傅抱石年谱》P28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傅抱石年谱(增订版)》P449,叶宗镐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 钤印:新谕、傅抱石
说明:傅抱石家属旧藏。

展览:
1.“傅抱石遗作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79年。
2.“傅抱石画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2日。
3.“傅抱石艺术特展”,广州,广东美术馆,1998年11月1日-11月30日。
4.“傅抱石艺术特展”,深圳,深圳美术馆,1998年12月。
5.“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日本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10月12日-11月21日。
6.“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北京,中国美术馆,2004年8月11日-18日。
7.“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8.“其命唯新——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南京,江苏美术馆,2005年8月25日-9月6日。
9.“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珍藏大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2014年12月9日-14日。

山河颂 韶山情
—傅抱石“红色经典”《韶山诗意》姐妹篇《关公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两帧韶山图 一部韶山史
傅抱石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艺术家,开国画界表现毛主席诗意画创作风气的先河。而作为“红色经典”,其融汇古代绘画表现语言与现代写生的“韶山图式”则最早脱离了写生层面而进入主题创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国画创作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具有特殊的风格史意义和历史性价值。
2019年春,傅抱石的红色经典巨作《韶山诗意》于广州华艺国际以5807.5万元成交,刷新傅抱石韶山题材作品的市场纪录。今季,华艺国际将重磅推出傅抱石先生同类题材的又一重要力作《韶山关公桥》,来自傅抱石家属旧藏。
1964年初,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正式发表,有感于此,傅抱石自1959年后再次创作《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系列作品,《韶山诗意》与《关公桥》正是创作于此期间。两幅作品无论在创作时间上,还是在材质、形制、尺寸上皆相同一致,堪称姐妹之篇。
两帧韶山图,一部韶山史。从《关公桥》左上角的擎天立柱及建筑群,到《韶山诗意》右侧相同的景物所延展出的毛泽东故居、韶山学校、农舍、牌楼……从《关公桥》桥拱下溪水倒映的韶峰,到《韶山诗意》直达天际的高耸主峰,两幅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构成了更为辽阔且完整的韶山全景。这正是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又让无数人景仰的韶山。
红色经典:傅抱石的“韶山图式”
韶山作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与井冈山、遵义和延安,并列为中国四大革命圣地。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绵延逶迤,钟灵毓秀的韶山。半个世纪后,他领导全国人民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正印证了乾隆年间湘乡文人戴炯“韶山奇境出奇才”的预言。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亦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支部。所谓“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由此,韶山成了红太阳的故乡。
作为领袖故里,韶山是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革命圣地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对象。画家们真诚地将韶山的革命精神和山水之美融于笔端,殚精竭虑,或融合西方技法,或演绎传统技巧,创作出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韶山”画作。其中,傅抱石无疑是较早从事“韶山”创作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第一次来到韶山写生作画。对于这次创作经历,傅抱石感到无比的光荣,心情十分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前后虽然只短短的九天,却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感受最深的九天,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永远要画它。”可见韶山题材对于傅抱石的重要意义。此次韶山之行,傅抱石不仅游览了韶山八景,运用速写记录的手法勾画了大量草图收集素材,并写有《在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作画小记》,记下当时对韶山景物的印象:“韶山是一个狭长的谷地(所以又叫韶山冲),四面群山环抱,峰峦起伏,气势雄伟却又多姿。山上最多的是苍松翠柏,挺拔非凡,梯田片片,嫩绿如烟。”毛泽东故居是“几间极其朴素的房屋,安详地座落在苍松修竹之间”,故居前边有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过的池塘,故居外,可以看到他当年劳动过的几丘小田。此外,几百米外的山脉处,有一座为纪念关公所筑的庙,叫关公庙;溪上建桥,称关公桥。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在关公庙下的关公桥,塾师毛咏生。
此次创作,傅抱石极其认真,从其经营的多幅草稿可见,不仅内容相当细微,并且皆以数字标明先后次序,可谓费尽心思。九天时间,他基本完成了《韶山图》卷的绘制,更乘兴接连创作《毛主席故居》《关公桥》《韶峰耸翠》《慈悦晚钟》《石壁流泉》《顿石成门》《毛震公祠》等系列组画(收录于《韶山风景画集》)。显然,“韶山组画”不同于一般抒写胸中逸气的山水画,画作笔墨浑然天成,气势开阖有度,在着重写实表现时融入“西画元素”,完成了“对自然景物形与神、光与影、色与墨、虚与实、质与文的高度融合”,拉近了绘画与生活的距离,也实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此次创作标志着傅抱石脱离了写生层面而进入特定的主题创作,成功地完成了从一般山水向特定山水的转移,表现出一种与韶山领袖精神相吻合的浓郁、清新的鲜明面貌。
就在傅抱石从韶山归来一周后,毛泽东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进行实地调研。歌颂中国人民战天斗地风貌的《七律·到韶山》初稿正是诞生于此间。毛泽东回韶山在社会上引发了1949年以后第一波“韶山热”。同时,傅抱石的“韶山组图”亦通过公开展览和出版,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传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发挥着相当的示范意义。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风潮。“韶山组画”以独特的艺术创造,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崛起。同时,傅抱石亦迎来了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在完成“韶山组画”不久,傅抱石应邀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从“韶山组画”到《江山如此多娇》,其艺术创作推向了新的里程碑,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圣地韶光 世纪颂歌
傅抱石1959年6月写生归来,韶山及毛泽东《到韶山》诗意的创作便成为其重要主题之一。从《耸翠》到《毛泽东故居》,再到《关公桥》,傅抱石以不同的角度再现这一革命圣地。值得一提的是,《七律·到韶山》自初稿完成后,历经数次修改,傅抱石亦随着诗词修改的启导不断改变笔下韶山图景的样式,日臻精妙。1964年初,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正式发表,傅抱石再次创作《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系列作品,本幅《韶山关公桥》正是创作于此间的佳作。
《关公桥》以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关公桥私塾为背景,结合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意境,由实景写生创作而得。画中采用俯瞰的角度构图布局,取势雄奇,气魄浑厚。从现存韶山老照片可知,画中景物都是写实的,无论是砖石堆砌而成的桥梁,还是挺拔非凡的苍松翠柏,皆与实景相合。但实景之平凡却远无此作如此充满诗意。傅抱石运用独到的笔墨技巧将这平凡的景色赋予了感情的色彩。整幅画作用笔自由恣肆、挥洒自如,水、墨、色浑然一体。近处溪桥横斜,枝叶纷披;中景农田依地傍势一一展开,苍翠郁茂;远山造境迷离,岚气穿插回荡其间,郁郁苍苍,层层叠叠,加强了画面的深度及层次感,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抒情气韵。特别是桥拱下溪水倒映的韶峰,不仅呈现了画幅远处未入画的韶峰全景,而且通过这一倒影给观者留下了不尽的想象。而桥上田间荷锄行走的农夫虽小,但行止动势,神定气足,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而且也记录了韶山作为革命圣地在红色岁月里的空前盛况,充分营造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境。
参照傅抱石1959年所出同题作品,两幅虽构图、布局类近,但1959年本《关公桥》尺寸较小,仅约及本幅之五分之一,且本幅经傅氏多年反复锤炼,其创作的韶山图式已然成熟,内容兼及巨细,着意刻划,因而,无论意境之构思、内涵之把握,抑或是位置之经营、技巧之表现,显然更胜一筹。画中以深绿着色为主,着重刻画“日月换新天”的主题,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表达了革命长青的思想,更为贴切地反映了韶山这一特定题材的精神特质,也构成了傅抱石晚年“韶山图”的美学样式之一。
众所周知,韶山并不是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对象,从未进入文人视野而成为山水画中的名山系列,但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思想空间而言,却具有非常特殊的革命史怀想。因此,《韶山关公桥》作为主旋律作品,所承载和播散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也非一般的山水画所能比拟,可谓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最集中的美学趣味。傅抱石在不断的革命的洗礼中,以一种崭新的视觉形式描绘山水,以诗意的方式表现新生活,呈现出自然与生命交织的生动内涵,可谓独具一格。《韶山关公桥》所表达出的深邃意境与众不同,并无以替代,加上寄注其间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发自肺腑的赞颂,形成了高妙的诗境与神奇的画境的完美呈现,堪称画家晚年的巍然杰构。
值得一提的是,《韶山关公桥》原系傅抱石家属旧藏。虽未及题款,但作为《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诗意图》系列中的名篇,1987年即被收录于《荣宝斋画谱·傅抱石绘人物山水部分》,《名家翰墨》《傅抱石画集》《傅抱石年谱》等各类傅抱石的专集以及研究著述对此作均有收录,权威出版著录多达十六次,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识者当重之。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0061
  • Lot 0062
  • Lot 0063
  • Lot 0064
  • Lot 0065
  • Lot 0066
  • Lot 0067
  • Lot 0068
  • Lot 0069
  • Lot 0070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1,000,000
1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8,000,000 - 38,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20,0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越秀区东湖路125号
电话: 020-87306608
邮编: 5101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