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佚名(南宋)·罗汉图(海外回流)
北京 北京时间
2024年11月29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合并尺寸:116.5×50.5cm.约5.3平尺
材质:设色绢本
形制:立轴
拍品详情:【说明】海外回流。 一幅佛道无界的奇品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佚名(南宋)《罗汉图》赏析 儒释道,三教说,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周。北周前,史书并无“三教”一词。北周后,三教鼎立。三教的顶流相互排斥、相互诋毁、乃至相互诛灭。而民间,三教交融的局面,则暗流涌动,方兴未艾。至北宋,三教首开执政上的交融先河。上至官家、下到民间、中有臣僚;内囊庙堂道观、外括文侠异士,无不为这场轰轰烈烈的汉文化巅峰思想之“文艺复兴”,推波助澜!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系。佛教人物画就是在佛教的繁荣兴盛中逐渐成长并发展成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人物画与本土绘画相互融合、互相借鉴,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人物画,产生了以曹、张、吴、周,被称之为“四家样”的四种流派风格。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佛教人物画呈现出一番新局面,他们更多的将“意”摆在首位,强调落笔自然不受拘束,开创写意佛教人物画先河。它风格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受禅宗影响、其二是世俗化审美的影响、其三是创作理念的革新。体现在作品中,内容更加世俗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彰显世俗人的愿望。在形式上视野更加开阔、用笔非常洒脱。视画、禅为一体,将“意”无限化。并形成写实、写意两种风格。宋代的尚意书风使得文人将“尚意”的观念也自然带入画中,强调书画一体,将晓文通禅的条件提在首位。 南宋的佛教人物画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南宋尚意的佛教人物画及其理念对后世各个领域绘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南宋的佛教人物画,没有建立一个形式高度,它的意义重在体悟禅 的奥妙,学习他们的画,就是让人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并由此创造出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新风格。 本件佚名《罗汉图》,绢本立轴,画面绘一佛教罗汉,披红色袈裟,手握夜明珠,西城梵相,头有背光。佛光浑圆,僧袍袒露右肩,怒目圆睁,门牙凸起,双耳垂肩。右侧端立一道教神仙,着道教官服,头戴地官帽,双手合十,毕恭毕敬。构图顶端,左上角的树梢上,刻意悬挂一莲花状花盆一一在树上悬挂随身的物品,是西方行脚僧的习俗,敦煌壁画中常见。本土道教,并未有此传统。故此花盆,应当是罗汉的随身之物了!罗汉掌中的夜明珠,是佛教地藏王菩萨的法器。地藏赞其能照彻天堂路。并云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再结合,道教地官是为亡魂赦罪的司职。画面中所有细节,都围绕超度亡魂所设计。画风为典型的明州画派特征。极高的辨识度,使其与明州巨匠金大受的传世名作《十六罗汉图》恍如同帙。 南宋宁波被称为“明州”,金大受是南宋时代浙江宁波具有代表性的佛画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其《十六罗汉图》,绘于庆元元年(1195)之前,金大受所绘的罗汉笔锋收敛,形态把握准确,其赋彩也是巧用中间色,采用协调的自然表现手法,16幅罗汉图作品中,现已确认有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10幅,以及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馆藏的1幅,其他5幅估计流失海外,所在不明。本幅尺寸为117×50.5cm,而日本藏金大受尺寸为118.8x51.7厘米,且画面所画罗汉笔法与日本藏罗汉图笔法一致,故此作疑为金大受《十六罗汉图》失群之物。 明州(宁波)画派,是南宋时最为繁盛的外销绘画市场。专为出口日本及其他海外地区,定制佛像。所绘之画面,皆为民间历来的约定俗成。是世俗信仰的最真实流露。不管从面面人物的主从关系,亦或从高悬于主题位的孟兰盆,乃至汉文化传承千年的左辅右弼规制,皆不难分辨,佛、道两家、孟兰和中元,谁依附着谁的真实历史场景了。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894
  • Lot 895
  • Lot 896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300,000 - 5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3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中纺大厦8层
电话: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