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赵孟頫 (1254-1322) 枉顾帖 ZHAO MENGFU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香港 北京时间
2023年10月06日 开拍
拍品描述
手卷?水墨纸本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size:(1)25×15cm. (9 7/8×5 7/8 in.) ;(2)23×66.3cm. (9×26 1/8 in.) ;(3)23×40cm. (9×15 3/4 in.) ;(4)21×23.5cm. (8 1/4×9 in.) ;(5)23×41.3cm. (9×16 1/4 in.) ;(6)26.8×30cm. (10 1/2×11 3/4 in.);英和尾跋:26×26cm. (10 1/4×10 1/4 in.) (1)约0.3平尺、(2)约1.4平尺、(3)约0.8平尺、(4)约0.4平尺、(5)约0.9平尺、(6)约0.7平尺、英和尾跋约0.6平尺
鉴藏印: 每页鉴藏印三至十方,包括:英和(1771-1804):「英和私印」;叶志诜(1779-1863):「东卿过眼」;查莹(18世纪):「映山珍藏」;张师亮:「张谨夫图书印」、「谨夫」、「寿昌」;其他:「广平家藏」、「汝味」、「担石斋藏」、「刘氏问涛」 出版: <一>《翰墨瑰宝》,万卷出版社,2007年,第4页。 <二>赵志成,<一偏之见——从英和跋谈赵孟頫诗札卷的鉴定>,《赵孟頫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7月。 <三>赵华,《赵孟頫闲居考》第三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第264页。
释文: 李提举宅。孟頫。昨日承枉顾,甚感。池子不知已问得其价否?冀速问为荷。疮癣药并望惠及,迟面话次。孟頫再拜,晋卿提举契兄执事。四日。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浙江湖州人 元初大家?仕元官翰林学士承旨 赵孟頫致李晋卿《枉顾帖》考 赵华 释文:「李提举宅。孟頫。昨日承枉顾,甚感。池子不知已问得其价否?冀速问为荷。疮癣药并望惠及,迟面话次。孟頫再拜,晋卿提举契兄执事。四日。」 赵孟頫《诗札卷》一卷,诗二帖、尺牍四帖,共六帖,帖后附清代英和(1771-1840)跋文一段,鉴藏印若干,学术界作为重要作品,已有多次研究记录[1] [2] [3],就真伪、内容、题跋、鉴藏进行了研究。 真伪问题,学界意见较为一致,英和题跋「此卷六幅皆精妙,余独爱末一纸《与晋卿提举书》,亦一偏之见也」,用「精妙」和「独爱」委婉说明仅最后一帖为真迹。为了表达「独爱」,英和也仅在此帖钤印。 赵孟頫致李晋卿信札真迹不止一件,所以这卷《诗札卷》最后一帖按一般习惯,命名为《枉顾帖》(图1),是赵孟頫晚年真迹。 由于元明中高水平赵孟頫作伪体系研究较为成熟[4],近年来在最困难的俞和作伪问题上又有长足进展[5],前五帖的鉴定并不困难,均为詹僖作伪,与赵孟頫真迹的用笔特征差异特别巨大,其伪印也是詹僖专有[6],了无疑义。类似情形如北京故宫《翰札集册》十二帖,仅《近来吴门帖》《宗阳宫帖》《违远帖》《采神图跋》《过蒙帖》五真,另有七帖均伪;上海博物馆《家书二札卷》,仅《迴买此山帖》一真;台北故宫《尺牍诗翰册》十三帖,仅《柔毛帖》(图2)一真;张学良旧藏《六帖册》,仅《径率帖》《小女帖》《乍凉帖》《窃禄帖》四真。真伪同卷,有助于我们对真迹的理解,有助于树立健康的真伪观。 释文:「孟頫书致明远提举贤弟坐右。孟頫别来每切怀想,极寒,计惟动履胜常,兹有柔毛一牵、牟粉十封、朱橘一柈、蚤果十桶,专仆驰纳,聊见微意,一笑留之,幸甚,不宣。孟頫书致。」 真迹《枉顾帖》全帖仅53字,但年代、内容信息却异常丰富,值得进一步讨论。 一.风格与年代 关于赵孟頫的书法风格,过去一直存在「缺少变化」的偏见,实在是由于鉴赏者对赵孟頫作品缺乏系统整理与认知,又受到赝品影响的关系。 赵孟頫早期书法博采众家,钟张羲献、欧颜虞褚、苏黄米蔡,无所不学。或取用笔,或学结构,或就章法,有些影响较长,有些影响较短,又或取而复舍、舍而复取,常常多家杂糅,往往遗貌取神;元贞(1295)以后到至大三年(1310)这一时期,赵孟頫长居江南,或仕或隐,是其书法独立、变化的重要时期,几乎每一到两年都有不同的特点与性格,或憨态可掬、或天真烂漫、或圆而润、或方而阔、或苍茫迷离不着雕饰、或花舞风中云生眼底;及其人书俱老,参以李邕、黄庭坚、柳公权的碑碣大卷则雄浑磅礴,化用圣教、兰亭的信札小品则锋芒毕露,而衰年无绪、意懒神疲则有笔墨枯瘁而结字失度的榻上绝笔。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又言「结字因时相传」,合而观之,赵书的「因时相传」,其形态变化正好可以按照孕、婴、幼、少、青、壮、成、老、衰这个人生规律来序比,董其昌称「羲之如龙,北海如象」,而对赵书有「书中龙象」之喻,以笔者理解,正言其多变、善变的意思。 赵孟頫的信札小品,较大宗的,如上海博物馆藏《民瞻十札卷》,从元贞时期(1295-1296)到大德十一年(1307)不等;如日本静嘉堂文库藏《致中峰和尚六札卷》,从大德七年(1303)到皇庆元年(1312)不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致中峰和尚十一札》,至大三年(1310)1件,延祐六年(1319)到至治二年(1322)10件;其余单帖还有数十件。大多数可以通过风格分期、印鉴分期、称谓分期和文史考证准确落实到不同的年代。 以此为参照,《枉顾帖》结字老成,笔墨丰润,大致可以定到延祐六年(1319)南还以后,至治元年、二年(1321、1322)笔墨枯悴之前。 二.署款分期 字例的微观研究,如刘九庵先生总结的「孟字分期法」: 「今从传世墨迹来看,至元到元贞(1286~1296)时期的作品,署款的特点,是孟頫的‘孟’字上部子字一横特长。至大德元年始,‘孟’字横笔短了,竖钩还改写成斜侧的一点。这种署名写法直到晚年未改。」[7] 其实这个分期还可细化,由「孟」字提取「子」字上横、中横,和「皿」部提取下横,分别称作上横、中横、下横,「皿」部下横收缩还可以看到一个「四」字,四者比例随时间变化有相对而非绝对的概率统计规律(图3),可以描述: 1.从至元二十三年(1287)的《应酬失宜帖》开始计算,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专遣急足帖》,「孟」字中横显著比上、下横更长; 2.到元贞时期(1295-1296)为叔亮內翰跋《定武兰亭序》和为飞卿廉访作《人马图》,「孟」字中横已经缩短到与下横基本等长; 3.大德元年(1295)的《归去来辞》《与子俨等疏》以后,「孟」字中横进一步收缩,基本都比下横短,下横的长度、倾斜角度都有变化、反复,但总的趋势是越晚越长; 4.这以后主要看上横与中横的比例,同样是变化、反复中:大德时期(1297+),大多数「孟」字上横比中横短;到大德九、十年(1305、1306)开始零星出现上横、中横相等或上横长于中横的情况;到延祐前期(1314±)上横长于中横逐渐占据主流;延祐六年(1319)《南还帖》以后,这一趋势更加强化,到至治二年(1322)达到顶峰; 5.「孟」字的「子」部与「皿」字的「四」部也有取势竞争的变化:大德初期,「四」部势力明显于「子」部;至大时期,二者势均力敌,互有胜负,「四」部略强;延祐前期的《万寿曲卷》《跋归庄图》《胆巴碑》《跋夏热帖》「子」部开始崭露头角;《南还帖》以后,「子」部取得压倒性优势; 6.相应的还有「子」部上、中横起笔,「四」部左竖,构成的「左动线」,以及「子」部上横右折笔、中横收笔、「四」部右折笔,构成的「右动线」,以及二者与「皿」部下横的组合,构成「平正」或「欹侧」取势。大德元年(1297)到至大二年(1309)以「平正」为主,「左动线」以向右倾倒或垂直为主,典型形态为正梯形;从大德十年(1307)开始,《李长帖》《奉答帖》《疡发于鬓帖》《亡女帖》《南谷帖》少数字例「左动线」向左倾倒;延祐以后,「左动线」左倾趋势明显,延祐六年(1319)《南还帖》以后,左倾取得压倒性优势,配合本就左倾的「右动线」形成对左侧的整体倾轧,通过「皿」部下横向左不对称延长以救险; 7.「頫」字的「兆」部与「页」部也存在由「平正」到「险绝」和由「右倾」到「左倾」的变化,值得一说的是「页」部第一横如「头」,「贝」部右上折如「背」,二者组合,逐渐由「昂首挺胸」到《南还帖》以后大量呈现「头勾背驼」的形态; 8.楷书的署款,较行书平正,特征变化弱于行书,一些特征,如的「頫」字的「页」部,在笔画完整写作「頁」时,就不会有「头勾背驼」形态;极偶然情况,至元二十八年的《承荫文书帖》、大德十年的《渔庄记》,则是「孟」字中横早期出现短横、和晚期出现长横的例外形态。 因此,微观特征更需宏观视野,把握「随机」「偶然」「典型」「规律」「比例」「例外」,不能凭借单一特征判断,还须对更多特征和字例进行统计,结合文史考证,多重「阳性」,综合判断。 对照《枉顾帖》:两个「孟頫」署款,「孟」字上、中、下横均呈中、短、长组合;「子」部势力均强于「四」部,左右动线均严重向左倾倒,均用超长下横救险;由于「子」部上横起笔严重伸长,左动线呈严重内凹状,类似形态极少,仅延祐七年四月的《尘事帖》、和至治二年三月的《前岁到杭帖》《俗尘帖》、闰五月的《苦肿帖》等少数几帖零星出现;「頫」字「页」部呈现「头勾背驼」形态。综合以上所有要素,《枉顾帖》应排在《尘事帖》以后(图4)。 三.疮癣之疾 延祐六年(1319),赵孟頫南还后,身体各方面机能每况愈下,先后包括牙龈、视觉系统、消化道、痔疮、疮疡、痢疾、哮喘、气促、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味觉睡眠饮食减退、情绪不佳、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等问题,基本上都能具体到作品、记载、统计,参见拙著《赵孟頫闲居考》第三章「赵孟頫之死:书法文献中的病案考察」。 《枉顾帖》中的这次「疮癣药并望惠及」,对应的准确时间应为延祐七年(1320)夏,杭州致仕返回之后,主要文献有两篇: 1.《穰黎馆过眼续录》卷五《赵文敏与袁伯长札卷》: 「孟頫再拜伯长学士相公兄长坐前。孟頫出都至临清,不幸病妻道卒,触暑护柩,哀告荼毒,到家始腊,至今犹未复常。今春闻兄长来归,喜而不寐,欲作书,吴兴地僻,无便可附上。六月间到杭,值酷暑异常,归来便著疹疾,又遍体生疮,奇痒不可言,爬搔所不能快,终日茕然,独处一室,无复生意。信到,得所惠书,就审即日,履候安和,深以慰怿。且蒙眷轸,远贻厚奠,感激感激!自老妻云亡,家务尽废,最是两儿妇皆不曾成就,事事无人管掌,此兄长所深知,无由言者,故略及之耳。伏惟兄长才力强健,如此誓墓,得无太早。若孟頫衰老无堪,非扶杖不可行,退处乃其宜耳。文字必已成集,不鄙赐教,乃至愿也。人还,草草奉答,小儿附承动履。临纸驰情,不宣。孟頫再拜伯长学士相公兄坐前。八月廿一日。」 2.《石渠宝笈》卷三十《元赵孟頫书崇禧万寿宫记一卷》,附致南坞真人书信一封: 「孟頫稽首复书南坞真人尊师侍者。孟頫。岁首徐提点下访得所赐书,俾书崇禧石记。属以贱体苦疮痍不能执笔,徐君目击,遂不作答字,想不怪也。廿日承专价惠书,就审即日,道体清胜,深慰悬仰。今所苦疮虽稍愈,犹未全安,辱一再之命,力疾作行书写纳,盖茅山张从申《元靖先生碑》亦是行书可为例耳。但恐笔墨荒陋不足上石,更在鉴裁。人还,草草具复。闻山中旧玉石,望以十数斤见寄乃大幸也。未承教间惟珍重之祷,不宣。孟頫稽首复书,廿二日。」 两件书信虽仅存著录,但二者是互证关系,且信中所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隐秘信息,都有多史源旁证,尤其是后一书信所涉碑刻尚有拓本存世(图5),真迹无疑。《枉顾帖》的出现,再为两件著录书信提供了事件证据,而两件著录书信反过来又为《枉顾帖》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息: 六月间,赵孟頫到杭州请致仕,酷暑异常;书《杭州福神观记》,致书中峰和尚《山上帖》,为报国寺兴复之计求疏;约七月,归来便著疹疾,又遍体生疮,奇痒不可言;八月廿一日,致书袁桷,言疹疾、进退等事;八月或九月四日,向李晋卿求疮癣药;九月,为三茅山撰写《上清传真图序》;十月二十二日,疮癣稍愈,行书《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并致书南坞真人;同月,应张雨之请,为何道坚书《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 四.买田成隐趣 根据诗文中「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的自谦,和《赵孟頫行状》中「素鄙尘事……专意诗书」的描写,传统研究将赵孟頫塑造成一介寒士。 《枉顾帖》中的「池子」,于是被宛转地曲解为「砚台」,这是不符合赵孟頫广置良田的「趣味」的,「池子」就是池塘、湖荡,在杭嘉湖地区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实际上赵孟頫在大德七年(1303)致中峰和尚《佛法帖》中另有自叙:「孟頫平生承祖父之荫,无饥寒之窘」,赵管二家都有可观的遗产分配和继承,并没有真正的「蔬食常不饱」;杨载曾评价:「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早年赵孟頫,正是靠经济之学穿梭于豪门巨族,出谋划策,经纪财物,初有产业,而「声闻涌溢,达于朝廷」,受到程钜夫举荐。 仅《半亩田帖》《报秧帖》《迴买此山帖》《种松帖》《管公楼孝思道院记》《福山寺僧帖》《报税契事帖》以及《枉顾帖》等有限书信、文本中,赵孟頫先后购买、使用、洽购、询价的田产、山地、林地、池塘、宅地计有十四宗或以上;《纻丝帖》《绣样帖》《半亩田帖》《发田帖》《欲得汰绵帖》《心腹帖》《福山寺僧帖》《生日帖》等书信作品,从桑蚕、器具、纺织、印染、副产品、销售、催款、参与海外贸易等不同角度展示了其生产生活的多个侧面,记录了桑蚕丝绸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经营的概貌;从赵孟頫的家庭、奴仆、衣食住行、书画古物、婚嫁、丧葬、祭祀、礼尚往来等消费,以及税务、财务、人事管理、豪门之交等活动情况看,赵孟頫的经济条件在当时都属上流社会水平,这些内容拟以专著形式出版。 针对大量购置田产的情况,赵孟頫的从表弟袁桷有诗记录:「永怀松雪翁,买田成隐趣」[8] ,买田不仅是一种习惯,更被当成是一种生活乐趣。 赵孟頫致李晋卿书信除这件《枉顾帖》以外,上海博物馆另有一件《欲求妙药帖》,与他人书信中提及李晋卿的作品,还有《三希堂法帖》中收录的两件,一件致赵雍《生日帖》,一件致孙行可《报税契事帖》,可以大致了解李晋卿的基本信息和管窥赵孟頫的经济活动。 1.《欲求妙药帖》 按风格,《欲求妙药帖》(图6)用笔比大德六年(1302)二月的《吴兴赋》厚,结字比十二月的《跋水村图》圆,是明确无误的大德六年(1302)作品。 释文:「晋卿提领契兄。赵孟頫谨封。【八月初八日发到日支钞,更若可以挪暇,望略过此一日,至望!至望!】孟頫顿首晋卿提领契兄足下。孟頫别后甚望足下还,近乃知已归宅上,徒深怅然。拙妇前月廿三日勉身,今已半月,无他疾苦,但不甚思食,四肢无力,自汗,腰腿酸痛,欲求妙药,专俟付下。至扣!至扣!尚图奉报。不宣。八月七日,孟頫再拜。」 此帖上款「晋卿」,未署姓氏,虽然时代相差较大,但与《枉顾帖》有很多共同信息: 1)从职衔看,由「提领」到「提举」,在同一体系内变化; 2)二帖均称「晋卿」为「契兄」,在存世所有赵孟頫书信中,属仅见; 3)帖中「勉身」,即「分娩」,这一年,管道升四十一岁,为赵孟頫生下最后一个女儿之后「不甚思食,四肢无力,自汗,腰腿酸痛」,赵孟頫致书李晋卿「欲求妙药,专俟付下」,与《枉顾帖》中「疮癣药并望惠及」都是寻药; 4)札中「别后甚望足下还,近乃知已归宅上」「望略过此一日」,与《枉顾帖》中「昨日承枉顾」「迟面话次」语义接近,地理上都是就近的。 5)《枉顾帖》卷首「李提举宅」经剪裱成卷,相比一般书信更加简略,是便条自卷格式(图7),未如长途书信一般卷、粘和骑缝签,应如《柔毛帖》(见图2),以「专仆驰纳」,也说明二者地理就近。 因此,《欲求妙药帖》中的「晋卿」就是《枉顾帖》中的「李晋卿」,可能李家与药业有一定关系。札中附记「八月初八日发到日支钞」,用语简略,属于私下约定性质,有「发到」货物和「支钞」结算等为数不详的经济往来,但可以肯定此货物及结算事项与「八月七日」所求之「妙药」无关。 2.《生日帖》 《三希堂法帖》卷二十一,致赵雍《生日帖》(图8),按风格又较《枉顾帖》晚。赵雍乘船赴杭当属远行,按古制,孝子居丧三年,实二十七个月,管道升延祐六年五月去世,至治元年八月服满,赵孟頫九月十日生日,依款,此帖当在九月十二日。 释文:「安书付二哥舍人吾儿,父(花押)封。父书致二哥吾儿。吾儿去后,见风大作,极为悬心,继而得航便中书云‘顺风,诘旦已至杭’,殊用慰喜。继又得书知已见平章,甚好,想是见后欢喜。初八日进之却遣之璋来此与我做生日,带将所染罗来,与吾儿差池,今专令小唐前去,再将所染物去,须早销金,恐送日近了。李晋卿自长兴回,都无甚话,但田不及数,云有一百亩。李晋卿又待再去说话,或问要些好山亦可,我寻思且只了却亲事,财物亦不必论,但得新妇来管当家事,复何所觊。我生日本不做,缘府中官人每送物来,并不可辞,不免做饭待了,所费亦不多见,却留得四个北羊在此,二肥二瘦,和舜卿初九日来送得大羊来,又有段子、弧矢,已送还了,可知之,见在此,等你归来相见。家里都无恙,不具,其余小唐能言也。十二日,父(花押)书付二哥吾儿」 札中「长兴」约在湖州西北三、四十公里左右;李晋卿赴长兴,带有核验田产性质,这之前赵孟頫、赵雍应该与李晋卿有某种约定,但结果是「田不及数」,只有「一百亩」,所以打算再让他去交涉「或问要些好山亦可」; 回看上年八月《赵文敏与袁伯长札卷》:「自老妻云亡,家务尽废,最是两儿妇皆不曾成就,事事无人管掌,此兄长所深知,无由言者,故略及之耳」,提到的赵雍、赵奕的两个儿媳都「不曾成就,事事无人管掌」,《生日帖》在讲完「田产」和「好山」以后,赵孟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寻思且只了却亲事,财物亦不必论,但得新妇来管当家事,复何所觊」,重点是考察「新妇」[9] 「管当家事」的能力,如果满意,嫁妆都可以不用考虑,这是对赵雍说的,意思是要为赵雍续弦,按山东沂水明崇祯九年(1636)重修「松雪堂」《赵氏族谱》,赵雍「配刘氏,继配宗氏」[10] ,这里的「新妇」可能就是宗氏。 因为是书信,有私下预设前提,「田一百亩」和「要些好山」与后面的「了却亲事」是否有关联,尚不明确,但上述作品中,可见李晋卿深度参与了赵孟頫家的土地、医药、婚嫁等家庭私密事务,从上款头衔看,李晋卿是赵孟頫书信中唯一的「契兄」,很可能是嫡母李氏娘家[11] 子弟。 札中还涉及赵孟頫家丝绸产品的染罗、销金等工艺,通过孙女亲家崔晋协作,以及主流的礼尚往来、宴请消费等。 3.《报税契事帖》 《三希堂法帖》卷二十一,致孙行可《报税契事帖》(图9)。按书法风格约延祐末,札中内容繁杂,涉及家乡人、事极多,仍应是在南还后所写。 释文:「孟頫顿首记事。行可提举足下。近小儿去,致礼轻微,深以自愧,想不怪也。严寒,雅候安胜。承报税契事,今作李提领记事去中间,不欲说减损之意,望行可委曲言,得减甚幸。记事不粘,行可过目转达乃佳,专此奉记,仍冀写祥。都处动又书捻子见示,其中见沈元主家名字否?见此人名字,则有司可动文书,更望入思见教,专等示报,不具。孟頫顿首记事。囷道米并杂佃米望催促,令早来纳,至祝。坟侧沈千三地,薄闻行可欲应钱成此一事,且略迟不妨,伺开春自当成买也,切祝,切祝!河南者是必就此番一发税了乃佳,至祷。」 赵孟頫与孙行可有多封书信,包括上海博物馆藏《欲得汰绵帖》《田苗茂美帖》、吉林省博物馆藏《种松帖》墨迹三件,《三希堂法帖》还有《发田帖》《报秧帖》《半亩田帖》《报税契事帖》四件,仅存拓本,其他书信中也有提及。孙行可接受赵孟頫指派,处理赵氏家务,早期结衔「提领」,晚期结衔「提举」,可能是匠官身份(官营企业官员)。如至元二十八年「运粮的南人的孩儿张万户」就曾透露「江南官人每影占着匠人每梯己的勾当里使用有,又科要钱有。如今取见匠人每数目,各局院里合造的额数造了呵,放还教做他每的勾当」[12] ,孙行可很可能就是被赵孟頫「影占」私用的基层官员,待考。 致孙行可的这些书信中,可见赵孟頫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绝不是「素鄙尘事……专意诗书」的单纯文人。 此帖又「承报税契事,今作李提领记事去中间,不欲说减损之意,望行可委曲言,得减甚幸」,是赵孟頫仅存的两件涉税作品之一[13] ,这里的「李提领」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晋卿」,但参考前文《枉顾帖》《生日帖》,从中间人的角色看,仍应是李晋卿,按官衔排序,此帖「提领」早于《枉顾帖》中的「提举」,应在延祐六年末,「严寒」时。 《报税契事帖》中除了报减税费、催收佃米,仍然少不了伺机买地,结合《生日帖》中谈及的考察田产、「要好山」,可见赵孟頫晚年「隐趣」,以及《欲求妙药帖》中发货支钞,对李晋卿这位上款人有一个基本定位,由此推知,《枉顾帖》中「池子不知已问得其价否」更应是买地成瘾的赵孟頫一次「带病坚持工作」的地产交易,而不是什么砚台之类的文玩。 除了买地成瘾,三件书信还展示了赵孟頫对于价格波动、销售心理、流动资金等情况了如指掌、算计精明,早期学习、考试、从业中,财政经济、钱粮文簿管理的专业性,在买地活动中起到最关键的决策作用:《报税期事帖》指示“且略迟不妨,伺开春自当成买也”避免在卖家面前显示急于成交,等待更好时机和收购价格;《枉顾帖》中对于机会迫不及待,昨日相顾言及,今日问价几何;《生日帖》则对“田不及数”给出“要些好山”的补偿谈判策略。 虽然全帖仅53字,但《枉顾帖》中丰富的生活信息,足以颠覆赵孟頫的传统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晚年真迹佳作。 文章注解: [1] 赵志成,一偏之见——从英和跋谈赵孟頫诗札卷的鉴定,《赵孟頫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7月 [2] 向珊,赵孟頫传世信札中「德辅教授」考,《形象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上半年(总第15辑) [3] 赵华,《赵孟頫闲居考》第三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第264页 [4] 王连起,赵孟頫书画真伪的鉴考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2期 [5] 赵华,伪赵孟頫书画印考辨——以俞和作伪赵孟頫书画为例,《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论坛论文集》,中国艺术出版社,2014年6月 [6] 同注5 [7] 刘九庵,赵孟頫书法丛考,《文物》,1987年09期 [8] [元]袁桷,刘朔斋侍郎孙希孟能琴欲访子昂观松雪琴以诗寄之,《清容居士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 [9] 古时「新妇」即儿妇,至老称作「新妇」,并无新旧含义,至今部分地区如此。参考: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1月,第82页 [10] 这个族谱存在真伪混杂问题,但综合考证,赵雍婚配情况应属实。参考:赵华,由赵麟生平看赵雍世系诸问题——新发现「松雪堂」《赵氏族谱》正误辨,《中国美术》2019年06期 [11] 陶渊旻,《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考,《东南文化》2013年5期 [12] [元]完颜纳丹等奉敕撰《通制条格》卷二《户令一》「骚扰工匠」,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明乌丝栏抄本,页63 [13] 赵华,赵孟頫偷税漏税考,《美术大观》2022年第5期 哀鲜于伯机五言诗:我生大江南,君长淮水北。忆昨闻令名,官舍始相识。我方二十余,君髪黑如漆。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春游每拏舟,夜坐常促席。气豪声若钟,意愤髯屡戟。谈谐亲叫啸,议论造精窍。巍巍商鼎制,驵骏汉马式。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其析。锦囊装玉轴,妙绝晋唐迹。灿然极炫曜,观者咸辟易。非君有精鉴,畴能萃奇物。最后得玉钩,雕琢璃盘屈。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刻意学古书,池水欲尽黑。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我时学钟法,写君先墓石。江南君所乐,池气苦下涩。安知从事衫,竟卒奉常职。至今屏障间,不忍观遗墨。凄凉方井路,松竹荫真宅。绯袍俨画像,对之泪沾臆。赵孟頫顿首呈 钤印:「赵氏子昂」 客游真馆曰,鹤来玄圃时。援笔二大字,欣然千载期。长鸣松月照,屡舞竹风吹。天路何廖廓,吾与而同之。子昂。钤印:「赵氏子昂」 老妇服陆处士药甚效,但尚而黄瘦,饮食犹未有味。烦足下见陆处賨再求一方甚好。切属切属。阅道足下。孟頫顿首。钤印:「赵氏子昂」 孟頫顿首,德辅教授仁弟足下,须留杭数十日,专俟吾弟之来,既而待书,知月末方可来,故且还吴兴,抵舍得所惠毛段,并都下刘彦方所寄物,边感甚感。但悬望售画之钞及未售之画,千万早发至乃大幸也。承报令弟鍮烟等巳辨,尤以为感。令弟发至青纸欲金画老子未曾写得,想不怪耳。不宣。孟頫顿首。钤印:「赵氏子昂」 松雪书直入晋人之室,宜华亭尚书晚年心服,且云:「赝本乱之,钝滞吴兴不少。」真知赵魏公者也。此卷六幅皆精妙,余独爱末一纸《与晋卿提举书》,亦一偏之见也。己巳六月廿一日,雨窗,英和观并识。 孟府顿首复书德俊茂才仁侄足下。孟府初六日至吴,见李长送至书,且蒙厚惠,如数领次,甚感盛意。所喻者巳悉,至都不当与令兄商略文书也。人还百欠,草草具复渐远,唯加爱不具。孟頫顿首。孟頫对(半字)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551
  • Lot 552
  • Lot 553
  • Lot 554
  • Lot 555
  • Lot 556
  • Lot 557
  • Lot 558
  • Lot 559
  • Lot 560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500
10,000
1,000
20,000
2,000
3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3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3,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0
1,000,000
+

流拍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6,000,000 - 30,000,000 港币 起拍价格:26,000,000 港币  买家佣金: 20.00% 服务费:本专场服务费按成交价(含佣金)的1.5%收取,最低200元

拍卖公司

保利香港拍卖
地址: Suites 701-708, 7/F, One Pacific Place
电话: 852 2303 9899
邮编: 200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