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直径9.6 cm. 款识:“清华珍品”四字双行楷书款 此对拍品撇口,浅弧腹,圈足。器型小巧可人,盘心以粉彩绘蝈蝈居于花叶之上,寓意“国泰民安”。底落“清华珍品”四字双行楷书款。这种“清华珍品”款瓷器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在晚清时期的官窑作品中时有所见,很多品种均可以在同类“大清光绪年制”款官窑瓷器中找到同款。故“清华珍品”款识的器物,应是为皇家园林“清华园”定烧的特殊器物。
清华园最早建立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建园时名为“熙春园”,是康熙皇帝为其第三个儿子胤祉所建。到了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予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即位后,则将熙春园改名并御题为“清华园”。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所幸清华园幸免与战火。奕誴死后,长子载濂继承,因载濂弟端郡王载漪为义和团在园内“设坛举事”,后清华园被收回荒废。直到1911年,美国退还了庚子赔款,并用此笔款项开设了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中国赴美国留学生的预备学校,就设在清华园内。1913年再将原来的近春园等地并入,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清华大学。此对拍品为少见的“清华珍品”官窑瓷器,对于人们研究清华园的这段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实为难得,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