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明初 黑漆蕉叶式百纳古琴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12月11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通长122.5cm;肩宽19cm;尾宽13.5cm
创作年代:明初
此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
参阅:
1.西泠印社2020年秋拍,明代蕉叶式古琴,成交价2,702,500
2.[宋]田芝翁.太古遗音卷二[M].明精钞彩绘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
3.[明]高濂.遵生八笺,论琴,古琴新琴之辨[M].成都:巴蜀书社,1988.
此蕉叶式古琴琴身修长,形似一片芭蕉叶,琴额底面出茎下垂,琴体两侧若叶缘起伏波曲。通体髹黑漆。两侧似蕉叶的叶缘,向下略微翘曲,琴体形态旖旎秀逸,琴底仿若蕉叶之茎。曲折的线条象流动的音韵,优美的身姿既表现了文人浪漫的情趣,又充满了艺术感。整器漆纹呈现为蛇腹端,断纹均匀,线条优美,犹如泼光粼粼之湖水。龙池内为正六边形木片相接而成,大小略异,固所谓“百衲”之一种。
音色圆润雅致,观之如飘然而立之仙人,抚之如人间有情之吟唱。此琴沿用北宋传统形制,体量较为轻薄,音色松透响亮,具金石声,饶有古韵。蕉叶式琴相传为闽人刘伯温创制,琴身似芭蕉,琴首蕉叶的叶柄向下弯曲,支撑首部,中生一茎,叶边起伏,如立庭院舞风承雨。
蕉叶琴的形状来源于芭蕉科芭蕉属植物的叶子。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常出现两兽变体纹,如蕉叶一般。汉武帝时代,岭南地区选择珍奇异果进贡,于是中原人味其状而定其名。芭蕉果实可以实用,也可以药用,蕉叶纤维还可以织布,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生产蕉布的传统习俗。中唐之后,尤其宋元明清,芭蕉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有”双清“之称。明清以来,瓷器上常见蕉叶纹装饰以及竹石芭蕉纹题材,在视觉上表现芭蕉的这种低调清雅高洁之品格。
蕉叶古琴早在唐代就出现(见明朝的《永乐大典》),相关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刊于1591年),“其取蕉叶为琴之式,制自祝始。余得其一,宝惜不置,终日操弄,声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异古琴”。蕉叶式是古琴中最难做的琴,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上等的蕉叶琴是各方面指标最完美的琴。其一,蕉叶式琴的外形制作很难把握,琴膛的厚度不能太厚,叶边要薄,边缘的曲线要自然流畅,整体造型体现要有艺术感;其次是琴腹内的处理非常难把握,由于外部造型变化的复杂性使得琴腹的结构处理及其困难,可以说制作蕉叶琴是制作古琴的顶峰,所以古代斫琴师们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技能,都把创作一张好的蕉叶琴作为目标和骄傲。
现所见的蕉叶古琴多为明代、清代斫制,而宋代蕉叶古琴流传的极为少见,现存蕉叶式古琴实物全部来自元末和明清两代,且明代占绝大多数,最早的“无名蕉叶琴”制于元末明初,按理来说,轻薄古琴多音色清扬,而本品因背面贴百衲屏,使之音色不失厚重,且保存状况良好,此琴应是仅存的少数元末明初蕉叶百纳古琴之一。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1012
  • Lot 1013
  • Lot 1014
  • Lot 1015
  • Lot 1016
  • Lot 1017
  • Lot 1018
  • Lot 1019
  • Lot 1020
  • Lot 1021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
100
50
500
100
1,000
200
2,000
250
5,000
500
10,000
1,000
20,000
2,000
50,000
5,000
100,000
1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1,200,000 - 1,8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1,2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越秀区东湖路125号
电话:
邮编: 5101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