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郭沫若 手稿《向往莫斯科》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09月29日 开拍
拍品描述
物品尺寸:16.7*25.3cm
生卒年:1892~1978
其它描述:1959年写本
五页

提要:郭沫若手稿五页、附出版物人民日报三张。此手稿为郭沫若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所作,写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稿纸”(郭时任全国和大主席)。手稿第一页上部标题位置被裁剪,从195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可知标题为“向往莫斯科”。在1957年11月初,郭沫若便以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和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随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庆祝典礼。在此期间,他随毛泽东前往红场拜谒过列宁、斯大林陵墓;又随毛泽东出席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前一天,他就曾创作出《歌颂十月革命》。而此稿为1959年纪念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所作,在刚刚庆祝了我们国家建国十周年之后,紧接着又庆祝十月革命纪念。在文中郭沫若称莫斯科“它不仅是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而且是象征着世界和平的核心力量,全人类进步事业的核心力量”,并言“我们全中国六亿五千万人民是诚心诚意向往着莫斯科的,我们一定向苏联人民看齐”,言语中充满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色彩。市场中郭沫若的信札或书法作品都不难见到,而其手稿却凤毛麟角。此件郭沫若歌颂“十月革命”手稿更显珍贵。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等,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78年6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的苏联观
文/蒙怡诺
在20世纪的中苏关系中,郭沫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先是以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引人注目,后来以文化旗手积极参政,成为新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与苏联文学艺术界有很好的互动。
郭沫若1959年“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纪念”手稿,应该置于当时中苏关系的大背景上来看,也应该置于郭沫若个人的“苏联观”演变中来看。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一踏进文坛,就表露出他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极大热忱。1919、1920年苏俄新政府相继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在华引发强烈反响开始,郭沫若因苏俄发表《对华宣言》而对这个国家产生好感。在这一大环境下,郭沫若深受触动。1920年,他创作《巨炮之教训》《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黄河与扬子江的对话》等长诗,表达了他对苏俄领袖、十月革命的拥护,以及走俄国道路的热忱,他主张立即开展“中华民族大革命”,实行俄罗斯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可见,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郭沫若形成了初期的苏联观。30-40年代发表的关于苏联的文章、所作的演讲表明,他逐渐形成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思想倾向。
1917年秋天,俄国爆发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是由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场革命中诞生。郭沫若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满怀崇敬,不遗余力地讴歌。1957年,在赞美40年前的十月革命的诗作——《歌颂十月革命》中,郭沫若把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比喻为“新的太阳”,它让苏联“年年岁岁光芒万丈”;同时,把1957年的苏联成功地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比喻为“新的月亮”,说它一刻不停地“在天上翱翔。”在苏联强势领导下,这 40 年的成就“比过往的四千年还要辉煌……世界的持久和平有了保障”,这一切的“光荣”都要归功于“伟大的苏联人民”和“马克思列宁的党”。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在政府中身居要职。他与苏联人士有频繁的往来,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深化了对苏联的认知。另外,他还数次访问苏联,亲眼目睹了苏联的方方面面。凡此种种,对他的“苏联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郭沫若的“苏联观”已演变为对苏联的狂热追捧和个人崇拜。客观地说,此时的苏联处于鼎盛时期:拥有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制造出了洲际喷气式客机,被一群社会主义国家众星捧月般地簇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郭沫若产生了“眩晕”,觉得“天堂已建在人间”,觉得苏联就是人间天堂。
从60年代初开始,中苏两国处于对立状态。中国视苏联为修正主义国家、霸权主义国家、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中苏友好的关系于1958已经开始出现恶化的端倪,随后两国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并逐渐表面化,关系急转直下,到了1960年的时候彻底走向了破灭。中苏关系破裂后,郭沫若的“苏联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此时苏联的国家形象在他眼里完全是负面的。郭沫若紧跟毛泽东主席的步伐,在文化界展开了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他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加以抨击,营造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社会氛围。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郭沫若参与了对“苏修”的声讨、谴责、批判。此时,郭沫若就很少再提到苏联文学,尽管1957年他还写过一篇题为《向苏联文艺看齐》的文章。
此标的郭沫若“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纪念”手稿的日期是1959年10月29日,这时期处于中苏关系从恶化走向破灭之间,也是郭沫若的“苏联观”发生巨变的前夕,可以从手稿看出,苏联及共产主义一如既往地受到他的崇敬。所以在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之际,写下了这篇赞颂的手稿,这有可能是郭沫若由苏联的热烈讴歌者变为苏联的激烈批判者重要转折的一个见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旭超. 郭沫若的苏联观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
[2]刘亚丁.郭沫若的两篇俄文轶文——兼述郭沫若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郭沫若学刊,2016(02):22-25.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80,000 - 35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28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孔网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328号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A7栋1层101室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