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周春芽 1999年作 太湖石 布面油画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05月21日 开拍
拍品描述
作者 周春芽(B.1955)
尺寸 200×150cm
创作年代 1999年作
出 版: 《从沙子堰到玉林西路》,四川美术出版社,2021年 签 名:1999周春芽
「我在创作“山石”的时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画,我并没有像国画家那样在材质属性和图式形态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现意图去寻找那些令我觉得陌生又能带来惊喜的东西,我在肌理和质感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强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潜藏在石头自然属性中的视觉因素,把这些东西强化、放大本就是形式,而视觉的呈现本就是内容,已经不需要你进行更多的解释和引申,这比我们从概念、方法出发所看到和理解到的石头更让人惊讶、震撼。」
—周春芽

疏离风景中的东方哲学
在中国当代艺术近40年的发展中,周春芽及其艺术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标识和独特的存在。其标识性在于,面对不断涌现试图追求自我思想的个性化表达和观念超越的多元艺术倾向中,其以东方意象为基点,以拓展新具象绘画本体语言为方向,在复杂创作生态中构筑起最具典型性的艺术面貌。独特性在于,面对多变的社会思潮与运动,周春芽始终出入于浪潮之外,其创作既没有选择图解政治现实,亦无流于西方理论样式的追随,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几易画风寻找自身的位置与方向。在后者这里,最鲜明的表征正是1990年代初期。尤其相较众多追求“生活流”、神秘荒诞感的艺术群体,其创作不仅远离伤痕题材,也没有陷入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潮流,而是试图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古典艺术相结合所绘制出的“石头”系列。如果说,最初“石头”系列的探索仍侧重于表现性构图,带有浓厚笔触和团块的话,那么随后所呈现出的清晰体积结构以及一直延续创作至2000年的“太湖石”,可以说极为重要的标志了周春芽绘画视觉形式的全新生长点和对自然界、有机生命体的整体依存关照。

契合中的生命抒情
对于周春芽而言,其于80年代远赴德国留学兴盛的新表现主义思潮所带来的正是对绘画情感迸发和即兴处理的注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以自我表现、传递态度为感知的策略恰与中国写意传统不求形似的追求相共通。其回国后着手创作的石头系列,可以说是作者希冀在中西之间,尤其是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绘画个性与中国传统的内在追求中寻找一种契合的路径所在。创作于1999年的这幅《太湖石》正是这种路径实现成功契合的有力表征,占据画面视觉中心的主体物象“太湖石”,自古以来即是中国文人绘画经久不衰的题材。在历代文人那里,“石头”不仅用以明志,还常与山势一道表露风骨。而伴随赏石文化和园林造景的兴盛,作为关键元素之一的“太湖石”更频频出现于祥瑞、斋室图像谱系中。
不过,相较于宋代赵佶以水墨线条凸显太湖石“瘦、皱、露、透”的外形审美特征和其赋予的富贵祥瑞之气,周春芽似乎更多一层在捕捉和玩味潜藏于石头自然属性中,以肌理和质感的营造激发、放大视觉因素的形式呈现。而相对于明代文征明斋室园林的太湖石物象置景,周春芽又舍弃了前人传统的隐逸雅致,反而在犹如鲜红色血液般的流淌笔触中赋予了石头本身强烈的生命状态和新的美感,这种既舍弃又多向赋予的考量如个人所述,正是由于其“喜欢古典文人笔下石头的形态”,但又“不满足于那种过于温和、内向的性格”,想要进行“一种张扬而冒险的尝试”决定的。

有意味的拓新语汇
应当说,周春芽创作的“石头”系列,其对绘画本体语汇的探索意义要远远超过其选择物象元素的表现本身。在《山石》与《红石》等作中,他将表现性笔触与传统的书写方式相结合,形成凹凸起伏的肌理效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在这幅《太湖石》中,更是以刚劲有力的笔触,特别是清晰的线型轮廓应用令石块充斥着坚硬之气。同时,太湖石以白褐调子静立在肃穆的黑色背景中,端庄挺拔,浑穆古朴,黑色缝隙间还洗刷着鲜红色液体流淌的痕迹,加之配比大小不同的洞孔相互交错,又多少增加了某种奇特质感。事实上,这种白褐与鲜红、挺拔与交错的背后恰恰正是作为独立情感源泉的视觉形式的意味凸显,是表现主义的血腥、暴力与物象本身质朴温和的结合。换句话说,太湖石的奇异之态,经由作者的形式再造,令原本的文人意象气质转换为隐含的暴力和色情趣味。在这一点上,周春芽笔下的风景是与德国新表现主义如基弗等人一样,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基弗表现的风景从来都是有历史参预的风景,带有诸多历史文化典故,同时以凌乱参错的笔触呈现某种动荡废墟之态。这种由废墟堆砌展现出的涅槃重生,思考的是人类时间流逝和历史沉淀之意义。而周春芽的太湖石却在抽象与表现的层次中,将中国传统山水性灵的标志物重新演绎,呈现出生命的质感。这也正是艺术家用当代的眼光游走于传统艺术内在韵味和西方激进强烈的表现手法中拓展出的一种新语汇。

当代性的方法构建
作为身处全球化信息化剧变语境中的一员,周春芽围绕太湖石展开的绘画实践及其语言探索,彰显了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方法构建策略。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当代艺术对于“当代性”的实现通常是挑战绘画在视觉艺术中的传统优势地位完成的,譬如彻底颠覆现有的艺术类别与媒材,或者注重自我的直觉与自发性。但对于周春芽来说,基于传统元素太湖石形式的创造性应用,却是中国经验和东方精神在民族文化与文明冲突层面展开标识的维度想象。在《太湖石》之作中,中国经验和东方精神,俨然已不再仅限于东方人观念和视域的理解,而更多地是,借由这一既是奇石又略如骷髅般血腥的物象,在哲学与美学层面上,通过融合东西方对于艺术和自然,情感和认知的差异,凸显东方艺术中的文化和精神特殊性。
倘若我们再纵观周春芽个人艺术创作,会发现,“太湖石”恰是处在其由“石头”系列发展至2012年以来“园林”系列的关键转折之处。在早期试验的“石头”众多系列中,或多或少是留存着西方激烈运动的线性笔痕,但衍化至“太湖石”则已完全脱胎,可以说是在一种相对沉静的氛围中将东方意象精神巧妙地激发出来,引观者驻足沉思。而也正是“太湖石”的朴静浑穆,开启了后续重构再造的“园林”风景,此前具有生命意征的色彩哲学亦一如既往地被延续组合。可以说,周春芽以“太湖石”为基点生发出的这一方法构建,实则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视角。其由介于水墨大写意、新表现和抽象之间的油画所衍生出的一种新观念形式、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文化环境中的符号承载,以及关注人类命运和生命秩序的精神情感,无疑是非凡且革新的。这种探索,不仅表明架上绘画具有的可创生命力,以及并非只有特殊与对抗的另类艺术才能算作当代艺术,它同时也意味着具有东方精神和当代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然能够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平等地与之展开交流对话。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1925
  • Lot 1926
  • Lot 1927
  • Lot 1928
  • Lot 1929
  • Lot 1930
  • Lot 1931
  • Lot 1932
  • Lot 1933
  • Lot 1934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0,000,000 - 30,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18,0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9号国际大厦805室
电话: 8610 5925 0855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