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26 cm
说明:明晚期至清初,嘉定竹人运用高浮雕搭配浅浮雕技法雕製竹刻品,纹饰的层次从一、二层开始发展,日渐深邃,至清康熙前期已是“洼隆浅深可五六层”,并进而做镂空雕刻,以增加其深邃程度。於是,高浮雕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法。在为数眾多的清代前期之嘉定竹人中,以封氏一门与施天章、吴之璠、周颢等人最具代表性;吴之璠除了承袭嘉定派雕镂传统外,更以“薄地阳文”技法驰誉至今;周颢改变嘉定竹刻自“嘉定三朱”以来,以画法刻竹,凡刻山水“多崇尚北宗”的传统,而采用阴刻技法,表现所谓南宗山水,故更出新意,别树一帜。
此拍品以竹根雕刻而成,色泽深褐,纤维粗壮分明,形成深浅不同的条纹,韧性很强。观音头戴宝冠,髮髻高高盘起,以一支红珊瑚髮簪牢牢固定。头髮纹理刻画得清晰精巧,线条流畅,珊瑚髮簪呈如意形,质地莹润,寓意祥瑞,赤红色与竹雕本体的深沉色调形成对比,为略显古朴肃穆的竹像带来了“一点红”。观音的额头宽阔,面容丰盈,双目微微张开,视线略朝下方,端庄慈祥,气质高雅,正是为民间所熟知的经典观音形象。竹像身著长袍,衣裾線条柔顺轻盈,展现出匠人高超的运刀功力。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於胸前持一捲轴,尽显轻鬆写意的自然状态。横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压覆於左足之上,其形如箕,为箕坐,意表修息災、敬爱法,同样凸显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体形态。
???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此作品正是明末清初时所作,用料考究,刀工深峻,線条流畅,塑形饱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形象。如此一尊精美的观音像上,於不经意间配上一支红珊瑚发簪,象征幸福与永恒,亦是中国自古以来便被推崇的瑞宝。本品将竹雕观音像的古朴典雅与珊瑚工艺的晶莹镌丽完美融合,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参阅:《Chinese Works of Art 2008》P14,No.4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P16,No.15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原配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