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乾隆帝 御临苏轼渡海帖
上海 北京时间
2024年12月17日 开拍
拍品描述
生卒年:1711~1799
尺寸:御制外盒长33.7;宽9cm;高8.3cm;御制织锦包袱51×47.5cm;白玉别子6×2.3cm;手卷30.5×1132cm
引首:乾隆御书于缠枝莲纹蜡笺纸地
画心:乾隆御书于绘金山水蜡笺纸地
御题引首:庶几遇之。
乾隆书法: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轼顿首?御临。
钤印:[乾隆御笔]?[乾隆御笔]?[摛藻为春]
天容海色本澄清——“乾隆御临渡海帖”鉴赏笔记
文/尤永
天容海色
元符三年(1100),65岁的苏轼被赦,从海南回归中原。六月二十日,发舟北渡琼州海峡。
天上一轮明月,光照万里,深碧海面,清明澄净。东坡想起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在海南的这三年,屡遭构陷,历经困厄,天堂地狱,他都经历过,——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投荒孤岛为贬谪客,不管什么处境,他都活得兴味盎然,胸襟浩荡。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总有还晴的时候;不管怎样的愁云惨淡,总有月明的时候,而世界的真实本相正如天空和大海,本来就是清澈明净的。于是,他站在船头,脱口吟道:“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前方大陆就是徐闻海康,学生秦观正在那里等着他,他们将畅谈数日。身后,是海南澄迈,圣旨诏他“徙陆”后,他从儋州经昌化而至澄迈而登舟渡海,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和朋友们依依惜别,大家都清楚,这一别,就是一辈子。六月十三日,到了澄迈,赵梦得儿子前来探望,方知与梦得失之交臂,遂留短札一封,89个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渡海帖》。

晚景自爱
《渡海帖》内容如下: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梦得是谁?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做过统计,东坡一生交往,同字“梦得”者有8位。最家喻户晓的,自然是《承天寺夜游》中的张怀民张梦得,最晚一个相与的,就是《渡海帖》中的赵梦得。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广西有赵梦得,处于海上,东坡谪儋耳时,为致中州家问。”
东坡又有《致赵梦得一札》:“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赵梦得曾为苏轼奔走中州探望家属,苏轼得好茶则与赵梦得会饮。作书相送,有茶招饮,可谓相知。东坡离开海南,夜宿澄迈驿站,赵梦得儿子前来探望,得知赵梦得北行未归,不得相见,很遗憾,便留下此札交付其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海康相见,“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之交的思念。
短扎之中,有一句话,简单而深邃,令人怦然心动:“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这是眼前的夜色,也是人生的暮景,直抵无尽不竭之境,——珍爱自己,珍爱世界,珍爱每一个孤独的良夜。
前月,在儋州时,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表》,最后四句是:“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依依别情,生死梦境,蜉蝣天地,吾生须臾。
在海南的最后一个月中,从看开了“生、死、梦”,到渡海帖中“晚景自爱”,到夜渡舟中的“云天澄澈”。可以看出东坡心境从庄子的齐生死,齐梦醒,到惜别怜晚,到天容海色、一片清净光明的微妙而幽邃的变化。

独爱东坡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只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李白被称为“诗仙”,东坡被称为“坡仙”。乾隆独爱东坡,倾力搜集,聚于内府,今天两岸故宫,以至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东坡书迹,大多来自乾隆的收藏,即缘于此。乾隆对苏轼的喜爱,是全方位的,——从文学作品到书画原作,到书法刻贴,乃至和苏轼有关的江山名胜。对于苏轼墨迹,从潜邸至耄耋,他更是临写不辍,“御临渡海帖”即是其中之一。
苏轼《渡海帖》原作,今藏台北故宫。乾隆亲题诗塘:“见真率”三个大字,题好诗塘,钤印三方:三希堂、干、隆,并与东坡信札和内封合裱为一轴。他反复展观,在不同位置,于不同时间,又钤印8枚。分别为“内府珍秘,懋勤殿鉴定章,几暇鉴赏之玺,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宝,古稀天子。”
展观之余复又临写,临写完毕复又华贵装池,于第四次南巡之际,赐予封疆大吏。“御临渡海帖”最外层包装是造办处定制木盒,盒面以楷书刻款填金,上书“御临苏轼渡海帖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七日 赐闽浙总督臣苏昌”。

此时此地此人
乾隆为何于此时此地,以此物赐此人?
先看时间和地点:乾隆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江浙,船队正月从北京出发,闰二月抵杭州,闰二月初七这一天,是阅兵日。阅兵总指挥正是“御临渡海帖”的受赠人苏昌,阅兵地点在观潮楼(今杭州秋涛路一带,“秋涛观潮”胜地后来逐渐淤积成陆)。刻款日期是阅兵成功的纪念日,史册有载,——《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七》记:“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七日,闽浙总督苏昌奏言:臣于闽省水兵内,挑选泅水兵数十名,扒桅兵数名,委官管带来浙,于钱塘江演试习练,敬备御阅。先经奏明伏查,钱塘江观潮楼前,沙消水近,各水兵于该处呈技,阅视尚属亲切,臣敬谨预备,祗候圣驾临幸观潮楼时,令各兵分别演试。”故而,此件“御临渡海帖”,非同于一般赏赐,是对乾隆三十年杭州阅兵圆满成功的颁赏纪念,也是对苏昌的恩宠与笼络。
乾隆另有五言律诗一首,同时同地,与“御临渡海帖”一道,赐给苏昌,——《赐闽浙总督苏昌》:“楚粤曾宣绩,浙闽兹抚封。外中久扬历,声望益舂容。早是心如水,应知寿比松。自当随跸辇,奕叶本从龙。”阅兵纪念,颁赐御书,赠诗重臣,是非常高的规格。
再看人物:苏昌(?~1768),时任闽浙总督,所辖地区,含浙江、福建(包括台湾)两省,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既是财赋所出,也是海防重地。苏昌生年不详,据苏昌康熙五十九年(1720),自监生考取内阁中书的经历看,以最早20岁入仕计算,则乾隆三十年,苏昌必在65岁以上,故乾隆赠诗苏昌,才有“应知寿比松”之句。
苏昌的整个仕宦经历,都在乾隆年间,在担任闽浙总督之前,他曾任两广总督(乾隆十六年)和湖广总督(乾隆二十四年),故而乾隆才有:“楚粤曾宣绩,浙闽兹抚封”之句。乾隆对他相当信任,本次南巡之前的数月,御史弹劾苏昌,说他“瞻徇糊涂,不堪节制海疆。”乾隆不客气地诘责御史:“节制海疆,乃朕所简用,非御史所宜言。”故而,赐诗苏昌,才有“外中久扬历,声望益舂容”之句。“外”是地方,“中”是中央,苏昌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历练,声望卓著。
乾隆爱写字题诗,御书甚多,为何选“御临苏轼渡海帖”颁赐苏昌?
欲解此题,先举三个乾隆与杭州与苏轼,诗心缱绻,神会心契的例子。
其一,“乾隆御临苏轼《次辩才韵诗》”特意存于杭州行宫,盖因其内容与杭州龙井相关。在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南巡,乾隆在杭州龙井都开展了以他的临本为中心的书法欣赏和叠韵赋诗的活动。
其二,乾隆二次南巡时,特意将北宋林逋的《自书诗》并苏轼在杭州作刺史时所作《书和靖林处士诗后》一卷带到当年林和靖隐居的西湖孤山放鹤亭,展卷叠韵赋诗,并题写在林和靖和苏东坡作品之间的空白处。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南巡,又带着此作,再此叠韵赋诗。
其三,杭州西湖有一座御碑亭,高大的御碑正面是康熙所题“苏堤春晓”四字,背面刻满乾隆了在西湖苏堤观览时所作的御题诗。

帝心深似海
苏轼两次杭州为官,是一千年来杭州最伟大的“市长”。西湖十景第一景就是“苏堤春晓”。杭州,此时(1765)恰好在闽浙总督苏昌治下,以御临苏轼书法颁赐苏昌,督教勉励,含义颇切。乾隆临写苏轼书法甚多,特意选“御临渡海帖”颁赐,又有另一层深意,盖苏昌所辖,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包括福建、浙江、台湾,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核心利益,所以福建水师才会大老远到杭州接受乾隆检阅。再联系到上一年御史对苏昌的弹劾,虽遭驳回,但帝王御下,对封疆大吏的儆戒警策,时时刻刻,必不可少。通过颁赐,边勉励边警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很硬,这件“御临渡海帖”既是历史的见证,也让我们见识了乾隆帝心深似海的御下之术。
乾隆虑其不够感悟,又题引首:“庶几遇之”四字,阐明圣意。这四个字,固然是得自苏轼《渡海帖》中“庶几得于海康相遇。”更进一层,乃是来自《史记·封禅书》“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封禅书为帝王家书,自幼熟读,脱口而出,脱手而写。再进一层,唐太宗时,魏征说过:“君臣相遇,千古为难。”乾隆自负不逊于魏征的那位“明主”,只要君不负臣节,臣不负圣恩,海晏河清,“庶几遇之”,未尝不可实现。
乾隆不负苏昌,苏昌亦不负乾隆,确实可称“庶几遇之”。苏昌传子富纲,富纲也曾官至闽浙总督,后来调任全国最有钱的单位,任漕运总督。在整个乾隆一朝,苏昌家族大富大贵。乾隆驾崩,嘉庆继位,富纲等盘根错节的前朝权臣,均被清洗,家产籍没,充归内府。最终还是逃不过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那一句:“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其后传承,清晰直接,——上赐奕譞,奕譞传子载洵,载洵传戴明,两百多年中,以戴明保管时间为最长,达72年(详见前言)。近百年来,战乱频仍,王谢堂前燕化为朱雀野草花,固为常见;辗作春泥,化为尘埃的,也为数不少,一直在皇族和直系亲属手中流传并保存至今的,极为罕见。

止于至善
展观摩挲,感慨之余,复惊叹于宫廷造物的不惜工本,止于至善。
试举三例:其一为白玉别子,与轴心同料开出,正面夔龙纹饰,背面款刻“乾隆御临苏轼渡海帖”。白玉别子背面打磨成与手卷相同弧度的曲面,完美贴伏。系带为龙鳞纹织锦,与玉别子正面夔龙纹饰呼应,收束完毕后,织锦系带,如龙抱柱。
其二,缂丝包首。手卷包首,织锦常见,使用缂丝者,即使在宫廷,也属珍罕,盖因缂丝极费工时,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此缂丝包首,非寻常图案,而是一幅独立花卉作品。以数十种各色丝线替代丹青,明黄、杏黄为底,四角卷草纹,中间开窗,缂成“灵芝仙草图”,计有灵芝、牡丹、萱草、水仙四种花卉。缂丝触手,不同于平滑的绫、缎,触感若极轻微电流,是一种直接性的“通古今”体验。
其三,手卷本幅,系描金山水蜡笺纸地。宫廷画家用金箔调胶,以金代墨,绘山水横披一幅。乾隆御笔,书写于此幅金笔山水之上。正面看,烟云蔼蔼,山水微茫;侧面看,纯金幽光,光而不耀。
此幅手卷,完美且完整,故称“止于至善”。从外盒到锦缎绸袱,到白绸款题,到白玉别子,到织锦系带,到题签,到缂丝包首,到引首以至拖尾,无一或缺。乾隆御制手卷“全须全尾”的物质形态和保存状况,在两岸故宫珍藏中,当然属于司空见惯。但皇家珍物,一旦流落民间,或缺别子,或缺包首,或缺系带,要如此卷之完整无缺者,求之坊间,独一无二。
若论乾隆书法,以及乾隆对苏轼书法的临习,论者甚多,尤以以下三篇,最为精要:1、王蒙赓著《沈阳故宫藏清高宗弘历书法初探》故宫院刊,1986年第1期;2、孙菊生著《从乾隆御笔书法谈起》,紫禁城,1998年第2期;3、王亦旻著《开卷如亲书兴豪——乾隆皇帝对苏轼书法的临学》故宫院刊,2020年第10期。“前人之述备矣,”恕笔者无赘言。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11
  • Lot 12
  • Lot 13
  • Lot 14
  • Lot 15
  • Lot 16
  • Lot 17
  • Lot 18
  • Lot 19
  • Lot 20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3,800,000 - 6,0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3,8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上海明轩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枣阳路935号
电话: 021-52731170
邮编: 200062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