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全部
侧面
背面
底部
内部
局部细节
款识
破损处

其它要求

提交申请
关闭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北京 北京时间
2024年12月10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直径6.1cm;高39.2cm;直径15cm
品相:全身粘修
参阅:《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苏、上海卷》P173-P174
《瓷中贵族釉里红 岁寒三友并争艳》
此拍品瓶浅足沙底,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由于明初洪武官窑对质量的高要求,胎体瓷化程度较高,坚质细白,逐渐摆脱元代“至正型”瓷器的厚重粗笨的风格,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彩料或釉料加以装饰,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氧化铜对烧成时窑内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致使釉里红瓷器的烧成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铜红釉就会发黑,废品率特别高,烧造一件成功的作品实属不易,此件梅瓶为明代洪武制瓷之罕见成功典范。
洪武釉里红的呈色普遍发黑,有专家认为这是当时洪武官窑有意控温的结果。明代釉里红瓷器以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宣德以后因烧成难度大、技术逐渐失传,釉里红瓷器遂鲜有烧造,至明中后期矾红釉(彩)逐渐发展,彻底取代釉里红瓷器。因为釉里红瓷器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所以十分珍贵。
参阅
1.南京博物院藏类似藏品
2.《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苏、上海卷》P173-P174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细细看去,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通体并不是完美的红,而是红中透点黑。按照当时的高标准,不完美的是要毁掉的。那这件纹梅瓶为何没有销毁呢?有人分析,可能是朱元璋太爱釉里红了。朱元璋作为新朝革鼎的开国皇帝,爱用红色表明正统,以镇民心。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元璋发迹在南方,南方属火,所以他喜欢红色。还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姓“朱”,所以一生偏爱朱红。
此件梅瓶另一彰显文人气息的特点是它的文饰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是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为主要纹饰。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冬天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的植物,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被人们称誉,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岁寒三友题材源于中国文人画。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的历史,都体现在那些饱经沧桑的国宝文物之中。
参考:南京博物院1957年3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市东善桥龙山附近发现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同款梅瓶,带盖这件精美完整的梅瓶在这些普通的陪葬品中脱颖而出,引起了人们对墓主人身份的好奇。这件梅瓶现在被南京博物院收藏,成为了研究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被视为国宝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梅瓶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径68.4厘米。

本场其它拍品

  • Lot 733
  • Lot 734
  • Lot 735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500
1,000
1,000
10,000
10,000
100,000
20,000 50,000 8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600,000 - 1,8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6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中古陶(北京)拍卖行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7号京瑞大厦B座16A&B
电话: 010-87363969
邮编: 100122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