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石 涛 洞庭秋月
北京 北京时间
2022年08月10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211×96 cm.83 1/8×37 3/4 in.约18.2平尺
质地:设色纸本
形式:镜片
作者简介:石涛(1642-1708),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等,法号元济、原济等,广西桂林人。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于后世影响巨大。
题识:洞庭秋月,画为及万先生道长博正,粤山石涛济。
钤印:济山僧、老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白苹红叶一溪诗
藏印:寿崧审定、子祺清赏、关氏梅雪斋秘笈印、陈洧舟藏书画
藏家简介:一、关寿崧,嘉道年间广东香山人,出身望族,富收藏,关氏梅雪斋藏书画近年流入市场的有恽寿平、华岩佳作等。据《广州大典·第三十一辑·史部传记类 第十七册》记,其父关彩衢为诰封奉政大夫,世居广东香山黄圃镇,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十寿辰,苏六朋为之绘像,士绅大夫纷纷以诗文为寿,关寿崧曾选辑祝寿文若干篇刊印出版,卷尾“关寿崧谨识”后钤“道光二十三年秋关氏梅雪斋刊”印。
二、陈洧舟。新加坡大藏家陈之初(1911-1983)香雪庄旧藏任伯年《八仙图》上有“陈洧舟藏书画”印。
行程码显示,石涛曾﹃打卡﹄岳阳楼
学界认为,石涛(1642-1707)的艺术创作主要包括四个时期:宣城时期约1666-1680年,南京时期约1681-1689年,北上和定居扬州前期约1690-1696年,扬州时期约1697-1707年。
从目前可见石涛作品看,大约有超过半数未署年款,此件《洞庭秋月》即是。
从笔墨风格、署款笔迹、所钤印章三个方面综合来看,或作于宣城时期,1674年前后的可能性较大,也即石涛40岁前。
一、笔墨风格
《孤峰双松图》是石涛出版和著录较多的一件名作,其款识:“石涛济写于双塔寺”。双塔寺即石涛栖居宣城时期的广教寺,因寺内有双塔故也称双塔寺,《汪世清辑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将此件列入1674年作品。
《洞庭秋月》与《孤峰双松图》,一件是高士携童仆夜泊洞庭湖舟中畅饮坐看岳阳楼之境,一件是执杖高士只身于崖边双松之下观高岩飞瀑之景,但从人物的丰神、松针的处理、点叶的技巧以及款识笔迹、所钤印章等方面看,颇为一致,整体都属于较为工致精心的细笔山水,画风庄净清幽,应为同期之作。
石涛有一首很出名的题画诗:“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这幅《洞庭秋月》除了表现“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这个意境,正好也可以看到石涛惯用的“平头树”,画面中有三种不同的树,都是“平头”,树形较大的是松树,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这也是石涛表现松针惯用的手法。
二、署名:“粤山石涛济”
据《汪世清辑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五)“石涛署名系年”辑录,石涛署名“粤山石涛济”出现于1672-1674年间。分别为:1672年《山水图轴》(书画集·一)1973年《为季翁作山水册》(编年)1674年《梧桐松石图轴》(艺苑·六)。
三、钤印:朱文长方印“老涛”、白文长方印“济山僧”、白文方形印“藏之名山传乎其人”,朱文方形印“白苹(红)叶一溪诗”
这三方印章中,朱文长方印“老涛”和白文方形印“藏之名山传乎其人”与《孤峰双松图》上的钤印完全一致。“藏之名山传乎其人”印不常见,偶见于其早年之作。画上“济山僧”和“老涛”二印还可参看《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石涛名下印鉴,第33印“济山僧”与第68、69“老涛”两印。“白苹红叶一溪诗”应是石涛早年闲章,极为罕见。研究者普遍认为石涛在诗词方面成就极高,这方闲章或许可说明石涛曾致力于诗。而另一方面,石涛自小身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即僧人原亮喝涛。喝涛很可能原为宫中臣仆,石涛全家被屠杀时,是喝涛将他背到寺庙,自此保护并陪伴他左右,后又将他带离“粤山”,研究表明喝涛是修养颇高的诗僧兼画僧,石涛自然潜移默化受其影响。又,屈原《楚辞·湘夫人》中有“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苹兮骋望”句,石涛刻此闲章,或许也为了表达对屈原的亲近、倾慕之意。又或许这方章是专门为这件《洞庭秋月》而刻。
《洞庭秋月》所绘景色为秋天月夜从君山俯瞰岳阳楼与洞庭湖之景。
前景树木疏疏密密,颇有《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境再现之感,中景湖心小岛,一叶小舟半隐,两张渔网一张悬空一张沉于水仅网线空中摇曳,正是“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渔网挂在树梢上的意象。
在画中人物的布置上,则似乎更近于李白之放旷,楼上虚写之人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船中实写之人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了。秋夜月色是皎洁光亮的,也是凄冷寂然的,与秋月结为伴侣,映照心灵的皎洁如月、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对湘水的无比眷恋,此时,他的情感与孤高、桀傲、天真的思乡诗人李白是相通的。船中尚有一憨态勤勉的童仆正伏于船尾自湖中汲水煮茗,头戴纶巾举杯邀月的高士身旁古琴半隐,暗示他是一个出身富贵的读书人,难免令人联想这个形象正是石涛身世处境的投射,此时他虽身为僧人,但不喜禅门的繁文缛节,放旷佻达,饮酒狂乐,不守宗门戒律,总被禅门俗夫攻击为小乘,这也是后来石涛干脆以“小乘客”自命和自嘲的缘由。晚年石涛舍僧归道,并以“清湘道人”自称,实际上亲近老庄思想在石涛早期诗画上已有所体现,也许于他而言,“逃禅”二字,“逃”要大于“禅”,《洞庭秋月》即为一例。
谈及画面弥漫的《楚辞》韵味和“湘源”情结,无法不提及石涛前朝皇室遗胄的身份以及他于幼年经历的家国之痛。石涛原名朱若极,广西沧州人,出生于明宗室靖江王府,1644年甲申之变,他还是一个两岁的懵懂孩童,次年,因“同室操戈”,其全家惨遭福建南明朝廷的屠杀,朱若极“为宫中仆臣负出”(这个仆臣极可能就是前文提及名唤原亮喝涛的诗僧兼画僧),藏身寺庙,隐姓埋名,此后才有了名动画史的石涛。世人对石涛曾两次接驾康熙并俯首称臣颇有微词,也许与明朝覆灭他年岁尚幼且亡家之痛并非直接来自满人有关。
全州地处广西桂林东北部,湘江发源于此,全州除了著名的清湘书院,还有一座重要的庙宇湘山寺,石涛极有可能在该寺度过他的大部分童年和少年时光,直到十余岁后,才被喝涛带离全州,沿湘江北上,越洞庭湖,经长江达武昌,自此开始读书习画,再无缘踏足全州。
石涛一生以“清湘”自许,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湘江无疑是他的母亲河,而“粤山”则在王朝覆灭之际给了他最初的人身庇佑,故而早期作品中的除“清湘石涛”外,较多署名“粤山石涛济”和“粤西石涛济”。
离开全州后,据史料记载,石涛曾两次取道洞庭湖到访岳阳楼,第一次应是1654-1655年间离开全州沿湘江北上,越洞庭湖再东下长江到达武昌,此时他年仅十二三岁,第二次则为1657年,石涛沿湘江南达衡山,这两次横跨洞庭湖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不仅留下以借岳阳楼和洞庭湖表达去国怀乡无限惆怅的诗作,也留下多幅《岳阳楼图》。
过洞庭湖他曾写下:万里洞庭水,苍茫失晓昏。片帆遥日脚,堆浪洗山根。白羽纵横去,苍梧涕泪存。军声正摇荡,极目欲销魂。
晚年石涛作诗《生平行》,内中仍有“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句。
离开“湘山湘水”后,回首故乡,石涛在他一幅《岳阳楼》画作里写下“万里洞庭水,苍茫失晓昏”这首年少时的诗,并按下注脚:“此诗是吾少时离家国之感,过洞庭阻岳阳之作。今日随笔写此,从旧书中得之,无端添得一重愁也。……”
晚年,石涛变成“零丁大涤子”时作《岳阳楼》,仍书少时诗作于上。
可见“八百里洞庭”是石涛心底一个永远的结,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浪迹生涯中,“楚地”既是他事业的始发地,“湘山湘水”又联结着他的“湘源记忆”和少年时光,于是也便理所当然成为他回望家国的最重要部分。
《洞庭秋月》从构图看,与资料图片中的《岳阳楼》一样,都采用从君山俯瞰这一视角。
一再依据少时“愁绪”画包括岳阳楼、洞庭湖等在内的“湘山湘水”,无疑正揭示出石涛作为前朝遗民最隐秘的心绪:湘江万里,一片苍茫,销魂片帆,涕泪犹存……
请各位买家于拍卖前自行检查拍品的保存状态,并对您的竞买行为负责。拍卖标的物不是一般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图录中未说明的拍品保存状态,并不表示此件拍品没有缺陷或瑕疵。如有需要请向工作人员索取状态报告。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0
20,000 50,000 80,000
1,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2,800,000 - 3,800,000 人民币 起拍价格:2,800,000 人民币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71号东方文德广场A栋写字楼24楼全层
电话: 020-83394856
邮编: 51018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