鬹為新石器時代陶制炊器,陶鬶產生於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早期,從質地分有紅陶、白陶兩種。其造型多樣,一般口沿一側有上仰長流,直頸連腹,腹下承以三足。鬹有實足和袋足之別,實足鬹一般由流、腹和三個圓錐狀實足組成,袋足鬹則以三個大袋足為腹,此件紅陶鬹即為後者。頸至腹間置繩索狀曲柄,以便提拿,腹與足相接處貼飾繩紋,於器下燃火可加熱器內之水。在製作上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三袋足的運用增加了器物的穩定性,流部上昂前傾便於傾倒器物內的容物,豐腴飽滿的袋足既增加了陶鬶的容量,又擴大了受火面,體現了原始先民對某些自然事物的崇拜和生活的敏銳觀察,通過陶塑的形式加以捏塑,集實用與審美為一身,可稱為原始藝術的精工之作。 來源:香港藏家珍藏,購於20世紀90年代 26.3 cm. (10 3/8 in.) high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quired prior to 1990s 品相: 品相良好,足有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