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壶H7.2cm / 碟W4.8cm 展览:
「清代玉雕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90年1月27日- 2月26日
「清代玉雕艺术」,开普敦历史文化博物馆、普利托亚矿物博物馆,南非,1991年5月16日- 8月12日
「清代玉雕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92年5月23日- 7月5日
「清代玉雕艺术」,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比利时,1992年10月21日- 1993年1月3日
「清代玉雕艺术」,慕尼黑矿物博物馆,德国,1993年2月4日- 5月31日
「清代玉雕艺术」,瑞典东方博物馆,瑞典,1993年6月16日- 9月12日
「清代玉雕艺术」,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1993年10月26日- 1994年3月25日
「清代玉雕艺术」,维也纳人文博物馆,奥地利,1994年5月5日- 7月10日
「清代玉雕艺术」,洛杉矶宝尔博物馆、休斯敦自然博物馆,美国,1997年9月- 1998年
「壶里乾坤:鼻烟壶珍品展」,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8年8月29日- 10月26日
出版
《清代玉雕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96年,页174
《壶里乾坤:鼻烟壶珍品展》,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8年,页61 其他描述:壶直口,溜肩,垂腹,椭圆形圈足,配珊瑚盖。以透明玻璃为基底,清透光泽,洁净光素,双肩及腹套红玻璃,去地浮雕,肩两侧仿竹节式出脊,腹两面椭圆水滴形,红色饱满鲜艳,在透明地子的映衬下极为鲜明娇艳,整体纹饰简约别致,套色协调柔美。配有一透明红玻璃椭圆形烟碟,烟碟透明玻璃为底,碟壁渗红色,如水墨泼洒,洁净优美,相映成趣。赤朱大红向为中华文化所喜爱的颜色,本组烟壶与烟碟有喜庆好兆头随身之含意,以此形式相似之例,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藕粉地套红玻璃出脊鼻烟壶〉,可资参考。
「鼻烟」之所以称为「烟」,或可说因其「体轻如烟」,清代着名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便把鼻烟列为中药之一,指出:「西洋出鼻烟,上品为飞烟,稍次则为鸭头绿色,厥味微酸,谓之豆烟,红色为下。」这种源自西方的鼻烟,以发酵烟叶细末调香而成,既是当时宫廷与王公贵族之间抗疲醒脑的舒心良方,也是旅行便携、居家赏玩爱不释手的时尚单品。将其放置在桌几或榻上,吸着鼻烟且欣赏着鼻烟壶,是属于清代的独特意境。
AN UNUSUAL RED OVERLAY COLORLESS GLASS SNUFF BOTTLE AND A SNUFF DISH
18TH CENTURY
EXHIBITED
The Jade - Carving Art in The Ch'ing Dynasty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7 January to 26 February 1990
Suid-Afrikaanse Kultuurhistoriese Museum, Transvaal Museum, South Africa, 16 May to 12 August 1991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3 May to 5 July 1992
Musées royaux d'Art et d'Histoire, Belgium, 21 October 1992 to 3 January 1993
Museum Reich der Kristalle, Germany, 4 February to 31 May 1993
?stasiatiska Museet, Sweden, 16 June to 12 September 1993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France, 26 October 1993 to 25 March 1994
Museum für V?lkerkunde, Austria, 5 May to 10 July 1994
Bowers Museum of Cultural Art, 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USA, September 1997 to 1998
Universe in a Bottle: Treasures of Snuff Bottl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9 August to 26 October 2008
LITERATURE
The Jade - Carving Art in The Ch'ing Dynasty,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6, p. 174
Universe in a Bottle: Treasures of Snuff Bottl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8, p.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