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English

具体要求

其它要求

-
关闭
元 官窑“青磁花式碗”
北京 北京时间
2021年12月04日 开拍
拍品描述
尺寸:直径12.5cm;高5.3cm
说明:此器整体花口,深腹微直,圈足底。器身以胎骨工艺随口沿塑造呈花朵型,线条流畅而造型颇具特色。通体施釉,釉面肥厚而口沿呈现铁青色,其下主体的釉色呈现月白至天青的过渡色泽,观之怡人。器物造型难得,釉色少见,极致体现宋时文人雅趣与制瓷工艺之高超。南宋人叶宝真的《垣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而此官窑口乃朝廷举国家之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其生产关系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难以见到,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两宋瓷器(下)》P37 Lot.32 官窑葵瓣口碗 。
2.官窑花口碗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来源:1.九条尚忠?关白
2.丝原武太郎
3.景山文之助
南宋 “望山”官窑花式碗 探究
文/汇心雅集学术部?霍浩云
一.“望山”碗概览
此器整体花口,深腹微直,圈足底。器身以胎骨工艺随口沿塑造呈花朵型,线条流畅而造型颇具特色。通体施釉,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如湖水春解冰裂一般的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釉面肥厚而口沿呈现铁青而泛紫的颜色,其下主体的釉色呈现月白至天青的过渡色泽,古人称之为“粉青”,即取“色质如藕粉,其内蕴天青”的意思,观之淡雅怡人,圈足露胎,呈铁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器物造型难得,釉色少见,极致体现宋时文人雅趣与制瓷工艺之高超。观其釉色及紫口铁足之状态,为标准官窑器具,曾流落海外、辗转日本,得名“望山”,而今方回故里。
此类同样器型釉色状态的官窑正统瓷器,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两宋瓷器(下)》中的一件官窑葵瓣口碗,与台北国立故宫馆藏的一件官窑花口碗。
二.何谓“官窑正统”?
南宋官窑最早记载,学界普遍公认是出自《坦斋笔衡》①和《负暄杂录》②这两部由南宋文人编撰的书籍之中,但其详细文章已经散佚,其文字可见于元人笔记《辍耕录》和《说郛》引文中,两书文字基本相同。
现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坦斋笔衡》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地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图一)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两宋瓷器(下)》P37 Lot.32 官窑葵瓣口碗
成书于明洪武年间的曹仲明的《格古要论》记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③
明高濂《遵生八笺》云:“所谓官者, 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紫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哥窑绕于私家, 取土俱在此地。”④
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官、 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⑤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谓:“唐氏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⑥
纵观古文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明清之后的典籍记载远不如最早记录的文字详实,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色彩;《坦斋笔衡》 中关于南宋官窑的两点记载是明确的:
宋皇室南渡后,传承故京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器,称为“内窑”。其产品精致,被世人视为珍品。
之后,在临安(今杭州)郊坛下设立新窑,它和“内窑”有一定区别。
明清文人关于官窑的记述,只要认真加以推敲,不难看出,文字是通过宋人笔记转述而成,并添加一些当时古玩界之传闻和个人推测,此种现象在其他记录中也极为常见。《格古要论》载:“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此段话中在记叙宋人笔记的同时,也将宋人有所区别的“内窑”和“官窑”混为一谈,同时也对之后建立的郊坛下官窑加以忽视。可见此时,作者曹昭对置于修内司的“内窑”和别立“新窑”的郊坛下官窑两者概念已经混淆,所以笼统称它们为修内司烧造的“官窑”。而这种影响也一直流传到了后世,直到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完善才逐渐揭开谜底。
《格古要论》又说“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这显然是古时的传闻或者个人臆测,没有加以实际考证,是和龙泉地区的出土物相不符的。而高濂《遵生八笺》和王士性《广志绎》则是将当时传说的“哥窑”和官窑联系了起来;并说,官、哥两窑都在杭州凤凰山下,这使官窑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单单从古代典籍的记载中,我们已经很难确认南宋官窑瓷器,或者说,南宋正统皇室所钟情的瓷器的特征了。
所幸的是,这样的问题在后世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之中,逐渐得到了解答。
二十世纪初,人们发现了郊坛下窑址,朱鸿达先生采集了不少瓷片和窑具,于一九三七年编印成《修内司官窑图解》一书。日本人米内山庸夫于二十年代末在杭州凤凰山一带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发表于1952一1954年的《日本美术工艺》杂志上,但从发表的标本看,采集物并非都是南宋官窑产品。以后古陶瓷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又多次进行调查,但除郊坛下官窑外,始终未在其他地方发现窑具和瓷窑的迹象。为了对郊坛下官窑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了解,浙江省博物馆于1956年对郊坛下官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 了可贵资料,并在《三十年来浙江文物考古工作》一文中作了扼要的报导。⑦1985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对郊坛下官窑再次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遗物和1956年发掘的相同。
与此同时,陶瓷考古工作者发现,龙泉窑的部分产品和郊坛下官窑遗物惊人地相似。南宋以来,不少文献总把龙泉窑和南宋官窑联系起来,这样,人们便把解决南宋官窑问题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龙泉窑和南宋郊坛下官窑的相互关系上,对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人们甚至根据实例认为,没有所谓的内窑与新窑之分,郊坛下官窑就是南宋官窑的真正所在;并且认为优质的龙泉窑产物同样可视为官窑器物。
直到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偶然发现,为修内司官窑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曙光。⑧
此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十1998年_5至12月和1999年10月到2001年3月,先后两次对老虎洞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⑨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老虎洞南宋地层应为叶真《坦斋笔衡》所记的“内窑”,也即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修内司官窑”。2006 年,随着一件带有“庚子年....匠.师...记修内司窑置”等铭款的粉青釉荡箍(图二)的发现,老虎洞窑址南宋地层——即南宋修内司官窑的身份终十得到确认。⑩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可以看到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泽也较深,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釉面的开片网罗全器,经艺术素养较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的双手,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 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天然的美感。
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当时的烧造工匠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从出土器物和传世官窑瓷器综合考察,器型除习见的盘、碟、洗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者甚多,多为宫廷陈设、观赏品。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综上所述,关于正统官窑的概念,有以下几点可以概述。
(1)官窑是由官府设立并掌管的窑场,是内侍官兼职提点、提举等职,即是由“城内隶修内司,城外隶殿前司”中修内司,专门从事礼制性器物和宫廷用器生产的邵局建立并管理的,进而可知其产品应主要为国家重大礼制性活动上使用,即其产品应主要是祭器或供器,所以又称“内窑”。
(2)由于官窑的产品都是供礼制性活动使用的,因此在生产中非常讲究,精工制作。官窑的产品是青瓷器,用澄泥为范制成。《坦斋笔衡》云:“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以前,学者们对这句十分重要的描述并未予以重视,甚至不明其意。事实上,在老虎洞窑发现以前,人们是很难理解此句的含义的。现在,这条记载被老虎洞修内司窑的发掘资料所证实了。
(3)南宋官窑对生产的次品采取了特殊的掩埋制度。老虎洞窑南宋时期的器物极少出土于地层中,而是集中出土于24个瓷片坑中, 这是老虎洞窑相当独有的特点。这些瓷片坑大体按时代顺序从早到晚有序地排列。瓷片坑内堆积几乎都是纯粹的瓷片(图三),经过初步的拼对整理,发现瓷片坑中出土的瓷片基本都能拼对成完整或可复原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
南宋官窑由宫廷自己建造和管理,表明南宋官窑一建立就是代表一种宫廷文化在陶瓷文化领域的延伸。南宋官窑的建立,不仅是宫廷用瓷的需求,更是当时朝廷极为重视宫廷陶瓷文化的一种行为。我国古瓷尚青,先人对青瓷文化的崇拜和评价是相当高的,南宋官窑就是专门烧制青瓷的瓷窑,体现的是一种崇尚青色的文化。南宋官窑制瓷技匠其细腻的原料加工方式、多种工艺相结合的制坯工艺、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厚釉技术和龙窑阶段性轻重还原焰烧瓷工艺以及绝无仅有的宫廷制瓷技艺令后人感到先人的聪明与智慧。南宋官窑应用各种陶瓷原料工艺性能和控制陶瓷原料处理的优秀技术,高超的成型工艺技巧和青瓷烧成方法,使瓷品具备“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 薄胎厚釉”四大文化特色。其瓷质釉色内蕴而光润,青莹如玉;胎色紫光而不黑,口紫而足赤;釉面冰裂而蕴纹,纹片千变万化而自然奇特,这些特色都是南宋朝廷所追求的文化艺术。而这些艺术效果,在此件“望山”花式碗上也得以体现。
1.南宋叶寘(号坦斋)撰。原本六卷,今不存。涵芬楼校排本《说郛》卷十八收佚
2.南宋顾文荐撰(或为《负暄野录》续篇)涵芬楼校排本《说郛》卷十八收佚
3.明曹昭撰《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 官窑》
4.明高濂撰《遵生八笺 》卷十四《燕闲清论 论官哥窑器》
5.明王士性撰《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6.清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号 龙泉窑》
7.浙江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浙江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8.邓禾颖,唐俊杰着《南宋官窑》 2008年浙江 杭州出版社P 27
9.杜正贤:《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窑址的考古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 5: 1-7
10.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中国古陶瓷学会南京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
11.杨静荣:《官窑瓷器鉴定》——《古陶瓷鉴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流传经历与“望山”之名
此件花式碗如何流出国外已不可考,据大正三年(1912年)由日本景山家族①所收录的《景山家道具账》(图一二)所记载,其最早可能为京都府公卿九条尚忠②的关白府收藏作“殿拂物”,其后流落在外,被当时的丝原家第十三代家主,日本政治家、企业家丝原武太郎③购得,作为祝寿礼品赠予景山家。景山家将其珍重保管,并书“景山家重宝,永远保存置事”字样。
其后曾在昭和十年(1935年)经由东洋美术协会承办于东京神一桥教育会馆举行的《鲜满北支古美术展览会》④中展览。(图三四五)
据《景山道具账》所记,在日本流传时,他们为这只花式碗起名为“望山”,此名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⑤的诗:
《望山》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南山美景久不见,冒雨凝望它,好像见到了亲朋好友。虬龙掬手扬波,洗涤了人间万里春色。只是每天春雨不断,让人心情惆怅。即使狂风呼啸也不会阴雨太久的;久雨新晴后坏心情一扫而光。终南山翠色欲流,美景如画,以翠色书染了大唐盛世。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贾岛的语言精炼而传神,将山色美景传递给读者;而日本人以这首诗来为这件官窑碗命名,将见到这只碗时的欣喜、惊艳、钟爱,以及其釉色特点凝练的表现出来,可见当时有多受珍重。
①景山家族是日本的医师大族,中野村(现在的境港市中野町)有很多景山姓。同族在近很多。景山氏据说是尼子氏的遗臣景山道观的末裔。根据乡土资料,本来写作“荫山”,从11代义春改为“景山”。初代木岛立硕(景山义春)作为长三郎之子出生,向京木岛氏学习医生。自称木岛是因为师父顾命,因为没有孩子所以收养了侄子肃。肃在文化年间向京都的服部大方学习,从文政时期开始就开设了医师私塾教子弟。在肃的私塾学习的人中,幕末、明治维新培养出了不少志士。肃之子龙造,向江户的梁川星岩学习,仕于京都的三条实万,后来成为鸟取藩的学馆教授。和景山塾出身的志士们一起,在动荡的维新史留下了很大的脚印。龙造的长子道远在明治5年(1872年)开设境乡校时担任初代校长,明治8年(1875年)成为皇汉学所教授,明治10年(1877年)转任京都府师范学校,明治12年(1879年)归乡。
②九条尚忠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公卿,也是藤原北家摄关家的九条家当主。在宽政十年(1798年)出生,父母是左大臣二条治孝及樋口信子(樋口基康之女),小时候由亲兄长兼养父九条辅嗣养育。安政三年(1856年)接替鹰司政通成为关白,期间推动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故与老中堀田正睦被大量公家大臣抗议,要求撤回条约,是为“廷臣八十八卿列参事件”。孝明天皇因此事而暂停其内览的职权,几乎等于停其关白之职务。其后朝廷准许他复职,他此后促进与幕府合作,积极推动公武合体,至明治四年(1871年)逝世,享年74岁。
③ 丝原武太郎,日本地主、企业家、政治家。铁师丝原家第13代家主,贵族院多额纳税人议员。旧姓江角,旧名德次郎。明治十二年(1879年)岛根县出云郡原鹿村(现出云市斐川町原鹿),作为地主江角胜太郎的二男出生。1900年,东京正则中学毕业,进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现一桥大学)。1901年成为铁师纟原家12代丝原武太郎的养子中途退学。1911年,随着养父去世,继承了家督,继承了武太郎的名字其继承的丝原家族本就具备丰厚资本,其接手后涉足农业、钢铁业、煤炭制造业、金融业、铁路运输、电气、新闻、林牧等诸多领域。而他在政界也有着不小建树,1925年9月29日它,被任命为贵族院多额纳税人议员,到1939年9月28日又担任二期。至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去世,享年87岁。
④鲜满北支,即朝鲜、满洲国、北方支那,为地区概指的意思。
·肯里夫勋爵(Lord Cunliffe)旧藏,伦敦,编号3, (购自1940年代)
·北京保利2019年6月5日,编号5481
·John Henry Levy 收藏(至1975年)
·伦敦苏富比1975年7月8日,编号68
·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7日,编号0001
·仇焱之(1910-1980年)收藏
·香港苏富比1980年12月16日,编号295
·香港苏富比2018年10月3日,编号3105
·Harry Garner爵士及夫人珍藏,贝肯翰姆,英国
·赛穆旼(Mortimer D. Sackler)医生珍藏
·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编号3126

本场其它拍品

  • 竞价阶梯
  • 快递物流
  • 拍卖规则
  • 支付方式
竞价区间 加价幅度
0
1,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0
5,000 10,000
100,000
10,000
200,000
20,000 50,000 80,000
5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2,000,000
200,000 500,000 800,000
5,00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
+

价格信息

拍品估价:无 起拍价格:估价待询  买家佣金: 15.00%

拍卖公司

北京京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古玩城A座五层589
电话:
邮编: 100000
向卖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