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104×40 cm. 约3.7平尺 质地:设色绢本 形式:立轴 说明:附木盒
Anonymous ARHAT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silk
此件尊者仪容、姿态、着装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金大受《十六罗汉图》之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堕阇颇为相似。皆绘尊者盘单腿抱膝坐于岩下听瀑,但两相比对,发现金大受所绘在眉眼处理上更迎合日本人审美,而此件背景更为丰富,比如高岩上有虬松盘曲,左前多一梅花鹿,尊者身后钵中置壶,瀑布之下有层层飞溅的浪花等等。
苏轼曾各有诗赞五代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图》,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堕阇的赞诗曰:“扬眉注目,拊膝横拂,问此大士,为言为默,默如雷电,言如墙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读诗观画,颇为贴切。
金大受是南宋时代浙江宁波具有代表性的佛画师。由于宁波与南宋京城临安很近,因而明显受到院体画以及北宋以来传统水墨画法的影响。此件尊者画像虽未署名,但画技精湛,笔墨静穆闲雅,设色古雅典重,当为高手精湛之作。
宋元以来,文人画大行其道,很多民间画师因在中国画史上没有记录而被遗忘,这其中也包括僧侣和民间画师所绘道释画。但由于当时中日僧众交流、交往,日本的寺院中却珍存了他们许多作品,以宁波为中心的浙江一带的佛教画便是其中重要部分。这些作品传到日本后,大都被日本的画师所临摹。南宋禅逸画风促进了日本禅宗绘画的发展,也波及日本绘画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数百年后日本浮世绘的经典之作——葛饰北斋所绘《神奈川冲浪里》层层飞溅的浪花便极有可能渊源在此。
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在《早期中国画在日本:一个他者之见》提到:早期中国绘画流入日本主要有两次浪潮,作品以“宋元画”为主的是第一次,称为“古渡”(kowatari),主要发生在12至14世纪间,大部分作品可粗略地归于“Sōgenga”,特指当时日本僧人、幕府将军之属所赏识并收藏的中国绘画。“古渡”浪潮又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世纪晚期持续至13、14世纪而渐臻高峰。当时,日本禅宗和其他宗派的僧人在中国南方的名刹中求法,也有中国僧侣赴日本传道。宋元时期就有250多名日本僧人游学中国,平均留驻10至15年;此期间大约有10多名中国僧人东渡日本。由这些中日僧侣携至日本的部分绘画,为传统宗教性质的道释画(dōshakuga),如禅师肖像和佛道教题材的人物画像。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数十年间,当时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包括早期绘画作品流入日本市场。在两次浪潮之间,中国画陆续传入日本,从未间断,然而除了个别例外,皆非宋元绘画。
此次出现在崇正秋拍的一批道释画,极大可能多为“古渡”时期的宋元道释画。
Anonymous ARHAT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s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