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高9.5cm 瓷钵深鼓腹、腹部饱满呈球形;敛口,环形器底亦刻划弦纹两圈,此线是施釉的界线、也是控釉线,防止烧制过程中釉水流动与窑具等粘连,影响美观与成品率。这种为了控釉刻线的做法在古代诸多器物中都有体现。 钵除底部外通体施洁净的透明釉、外壁釉面较均匀,钵内底部积釉、釉面整体开冰裂纹。 根据此钵以上的特性,其应为隋唐时代河南巩县窑白瓷产品,考古发掘数据可以在时间上和产地上给予其左证,据考古数据显示,白瓷的创烧年代比较靠后,当窑工找到含铝量更高的细白瓷土,含高硅底铁的透明釉料,白瓷才开始问世。北朝至隋代这个时期内、北方地区完成了从创烧青瓷到成功烧制细白瓷的转变,其中代表性窑场就是巩县窑、邢窑和相州窑。 巩县窑是隋唐之际北方最重要的陶瓷窑场之一,隋唐时期白瓷是巩县窑制瓷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白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同样在《国史补》《新唐书?地理志》中,也都有关于河南白瓷作为皇家用瓷向长安贡奉的记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隋大业六年(610年)丰宁公主和韦圆照合葬墓出土的白瓷净瓶就是最好的例证。 私人收藏中,以香港竹月堂所蓄者与拍品最相仿佛,造型及釉色等几似同手,刊见林业强,《简素为绚:中国八至十八世纪一道釉》,编号3,巴黎,吉美博物馆,2024年(附图)。竹月堂另藏一较大者,同录林氏着,编号2。此外,瑞士玫茵堂收藏一例,造型亦稍扁圆。玫茵堂另藏一品质极佳,且附原盖的隋白瓷钵例,釉色莹澈不凡,二者皆录于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编号246、1379,伦敦,1999—2009年。以上私人收藏者皆可与本品比较。